2008年油价每升多少元_2008年12月燃油价格
1.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
目前,生物燃料主要被用于替代化石燃油作为运输燃料,如替代汽油的燃料乙醇和替代石油基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化石燃料储量逐步下降、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物燃料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盟委员会积极推进生物燃料发展,制定了2015年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消费总量8%的目标。美国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在运输燃料中添加生物燃料,具体比例是柴油中添加2%的生物柴油,汽油中添加5%的燃料乙醇。据调查数据统计,2011年8月16日,美国白宫宣布推出一项总额为5.1亿美元的,由农业部、能源部和海军共同投资推动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英国从2006年起要求生产运输燃油的能源企业必须有3%的原料是来自可再生,并且比例将逐年提高。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日产量为182.2万桶,2011年降至181.9万桶。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一部分,西欧和北美强制要求,在未来15年里汽油和柴油中要添加更多的生物燃料组分。修改后的欧盟燃料质量法规定,欧盟汽油中可再生乙醇的含量将从5%倍增至10%,欧盟各国将在加油站出售这种命名为E10的汽油。
世界对生物柴油的需求量有望从2006年的690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4480万吨。到2010年,亚洲有望超过北美、中欧和东欧,成为仅次于西欧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柴油生产地区。全球生物柴油工业呈现快速增长,2000~2005年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2%,而到2008年产能和需求增速更快,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115%和101%,甚至更高。2005~2010年全球生物柴油生产模式也将发生变化,2005年西欧生物柴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5%,2010年将减少至低于40%,主要原因是以亚洲为首的其他地区产量增速加快,亚洲将可能成为第二大生物柴油生产地区,其次是北美地区。从消费情况来看,2005年德国占全球消费量的61%,其他消费国家主要包括法国、美国、意大利和巴西,其消费总和只占到全球消费量的11%。2010年,美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市场,占全球消费量的18%,新的大型消费市场将出现在中国和印度,其他国家的消费总和将占到全球消费量的44%。生物燃料的原料来源成为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东南亚正在崛起成为一个主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到2010年更有望成为世界上领先的供应地区。东南亚各国和企业纷纷斥巨资发展生物柴油工业,在建的生物柴油工厂遍及各地,也因此成为未来西欧和北美地区生物柴油的主要供货地。棕桐油是东南亚最丰富的自然之一,将成为该地区发展生物柴油工业的主要原料。同时,该地区还将大量土地开发为新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生物柴油工业发展最快的是马来西亚,然后是泰国和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粗棕榈油合计产量大约占到全球产量的85%。
泰国能源部去年5月份开始实施一项到2012年使生物柴油产量达到255万吨的。马来西亚表示,2007年,该国生物柴油产量将翻一番多,达到110万吨,工厂将由3家增加至今年的22家,到2008年将达到29家,到2010年,马来西亚生物柴油产量将达到33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与印度并列的世界第三大生物柴油生产国。印尼表示,该国生物柴油产量有望从2006年的18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75万吨,到2008年将达到120万吨,该国的生物柴油工厂将由4家增加至今年的15家,到2008年将达到23家。到2010年,印尼和泰国的生物柴油年产量都将达到约130万吨。 目前,巴西所有车用汽油均添加20%~25%的燃料乙醇,并且已有大量使用纯燃料乙醇的汽车。除在本国大力发展生物乙醇工业之外,巴西还积极开展国际“乙醇外交”。今年3月,巴西与美国签订了在西半球鼓励生产和消费乙醇的协定。此外,还同意大利和厄瓜多尔签订了共同开发乙醇项目的合作协定。中国限制使用玉米加工生物燃料之后,引起了巴西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巴西农业部1995年就表示关注中国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行动,希望与中国在发展乙醇燃料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耕地多、玉米产量大的优势,发展燃料乙醇,目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已经基本成熟。今年年初布什表示,美国到2012年法定的可再生和替代性能源的总量目标是要达到75亿加仑,到2017年达到350亿加仑,而当前的替代能源每年产量是40亿加仑。因此美国玉米价格节节攀升。随着对燃料汽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美国的乙醇加工项目也不断上马,2004—2005被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总量是13.23亿蒲式耳,2005~2006达到21.5亿蒲式耳,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年将会有约32亿蒲式耳玉米用于加工成燃料乙醇。
一些企业正在致力于将非粮食类或废弃生物质如秸秆等转化为乙醇,以帮助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是技术开发的焦点。木质纤维素来源于农业废弃物(如麦草、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工业废弃物(如制浆和造纸厂的纤维渣)、林业废弃物和城市废弃物(如废纸、包装纸等)。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的科研机构都围绕着这几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工业规模利用纤维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其主要障碍是酶解成本过高、缺乏经济可行的发酵技术。因此,技术路线的优化组合问题、生产过程中成本降低的问题以及乙醇废糟的综合利用等问题,需要解决。
养殖藻类是另一个潜在的生物燃料原料。一些企业正在开发从藻类中产业化生产合成气和氢气的体系。绿色燃料技术公司与亚利桑那公共服务公司合作,利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的藻类。绿色燃料技术公司的技术去年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发电厂进行了中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公司将该项目范围扩大,并于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开始商业化生产,然后扩展至澳大利亚和南非。 我国玉米比较丰富,2006年产量1.4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秸秆年产量达6亿多吨。在全球高度关注能源危机,关注可再生开发利用的大背景下,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玉米乙烯及其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成为企业竞相开发和投资的热点。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已达到1.8亿吨标准煤,约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掺入10%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成为中国能源替代战略的着力点之一。
2001年国内酒精原料中玉米占原料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79%。目前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开发汽车用甘蔗燃料乙醇。目前我国甘蔗年产量在8500万吨左右,仅产食用酒精50多万吨。若技术攻关成功,成本控制得当,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问题在于,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少数几个省份,而且随着国内食糖消费量大幅增加,价格也将一路上扬,生产成本将可能大大高于玉米制造燃料乙醇。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也表示,继续推广乙醇汽油是大势所趋,非粮生物能源如红薯、木薯、甜高粱、纤维质乙醇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将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而另一方面,相关部委紧急叫停玉米加工乙醇后,仍会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坚持能源与粮食双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国家会取一些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
(一)我国大型集团公司积极进行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及生产
2006年11月,中国石油集团与四川省签订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将以甘薯和麻疯树为原料发展生物质能源,“十一五”期间将建成60万吨/年燃料乙醇、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2006年12月,中石油又与云南省签署框架协议,在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以膏桐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等方面进行合作。2007年初,中石油与国家林业局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能源林基地建设。作为我国石油能源行业的巨头,中石油在生物质能源的频频出手令人瞩目,充分显示了生物质能源对中石油集团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表示,“十一五”末,中石油非粮乙醇年生产能力将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量的40%以上,同时形成林业生物柴油每年20万吨/年的商业化规模,并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40万公顷以上。
无独有偶,中粮集团近年也将生物质能源发展提到了战略重地的高度,一时间与中石油并驾齐驱,成鏖战之势。2007年4月6日,紧随中石油之后,中粮集团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关于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将重点建设一批能源林基地,开发利用林业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木本食用油三大产品。
中粮集团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频频重拳出击,进行企业并购。目前,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建设的4套燃料乙醇生产装置。2006年国家审批第5个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也是唯一的一个非粮作物燃料乙醇装置——广西15万吨/年木薯乙醇项目正在建设中。
2006年7月,中石化在攀枝花建设了一座10万吨/年的生物柴油装置,配套的能源林基地为40万~50万亩。同月,中石化总投资约1800万元、规模为2000吨/年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在河北建成。2007年4月13日,中石化与中粮集团签订《关于发展中国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发展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合作建设100万~120万吨/年燃料乙醇的生产装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的帮助下,一些中国公司在海外开办生物燃料加工厂。例如,一家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投资9000万美元开生物乙醇加工厂,以木薯作原料,年产15万吨,北京出资85%,15%由尼日利亚负担。2007年4月12日,国家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签署协议:武汉的生物柴油公司与意大利有关单位合作,在武汉兴建一条将餐馆产生的潲水油、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加工成为生物柴油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3万吨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在5000元/吨左右,与石油柴油相当,发展前景看好。该项目在武汉实施成功后还将向我国的其他大中城市推广。
(二)国家鼓励以非粮食作物进行生物燃料的研发及生产,企业积极响应
国家发改委2006年12月18日下发的《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我国将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并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通知要求,“十五”期间建设的4家以消化陈化粮为主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
相关部委鉴于目前危及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的态势实施紧急刹车,令生产企业猝不及防。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与国家经济的稳定,这也许是国家部委对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紧急刹车的最根本原因。去年玉米和大豆的国际期货价格大幅飙升,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也一路走高,国内四大定点乙醇生产厂全部亏损,为了不进一步刺激玉米需求,国家发改委此前已经叫停了一些中小乙醇生产项目。
国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鼓励用玉米大规模发展燃料乙醇和工业酒精,但我国有6亿多吨的农作物秸秆,应该展开规模化利用,还有北方的甜高粱及南方的木薯等非粮作物都在国家鼓励利用之列。寻找玉米替代,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中粮集团正努力发展木薯、甜高粱和纤维素乙醇,中粮集团的广西15万吨/年木薯乙醇项目正在建设中,在今年投产;甜高粱乙醇正在中试阶段,分别在广西桂林和内蒙古五原建设了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中试装置;在黑龙江肇东建立了500吨/年的纤维素乙醇中试装置,目前正改造生产装置,优化工艺流程,为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奠定基础。到2010年,中粮集团将年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其中玉米乙醇占42%、木薯乙醇占26%、红薯及甜高粱等为原料的乙醇占32%。 诚然,我国有丰富的非粮生物质有待开发利用,除了有农作物秸秆、甜高粱、木薯、红薯处,还有甘蔗、甜菜、芒草、柳枝稷等。但这些作物普遍存在收集、贮运的难题,生产中又有技术、工艺、设备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工业化生产连续性的矛盾也是制约非粮食乙醇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乙醇燃料的推广促使粮食价格上涨
让人担忧的迹象频频出现。世界一些积极推广乙醇燃料的国家粮食已在上涨,比如美国、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以美国为例,用玉米生产乙醇对粮价上涨起到了促进作用。2006年8月,购买1蒲式耳(等于35.238升)玉米要付2.09美元,但2006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这个价格分别上涨到2.2美元、2.54美元、2.87美元和3美元。2006年美国乙醇燃料工业消耗了美国20%左右的玉米,今年预计增加至25%以上。
在中国,掺入10%乙醇的乙醇汽油成为中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目标,但是粮食和粮食产品与乙醇燃料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专业研究机构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玉米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而加工企业抢购粮源必然会使玉米价格扶摇直上。此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玉米都是非转基因,非常适合人畜食用,用来生产乙醇燃料显然大材小用。
(二)反对声音渐起,有研究认为乙醇燃料加剧了环境污染
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被标榜为绿色的乙醇燃料并非如人所愿可以保环境,而是更加剧了环境污染。美国斯坦福大学大气科学家马克·雅各布森等人的研究结果表示,乙醇燃料对人和生物健康损害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还要大,以乙醇为燃料的车辆可能导致更多人罹患或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果用以乙醇为燃料的车辆替代所有的轿车和卡车,美国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将增加4%。证明乙醇燃料不“绿”反“黑”的研究结果并非孤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伯顿·沃恩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生产乙醇的过程中造成了另一种环境污染,减少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的侵蚀。另外,即使用非粮食作物甘蔗来生产乙醇,也要消耗很多的水,每处理1吨甘蔗需要用水3900升(3.9吨水),对环境又增加了负担。
(三)生物乙醇产出效率较低
目前世界上普遍用玉米生产生物乙醇,但是产出效率比较低。即使技术最先进的工厂用100kg玉米也只能生产出约45L乙醇,而且在生产乙醇和栽培玉米等原料作物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所产乙醇产生能量的80%,同时也会排放二氧化碳。科学家经过系统测算之后,对生物燃料的经济性产生了疑问。
生物燃料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比它们所能够产生的能源要多,并且生产成本高于它们所替代的石油燃料。能源成本首先包括种植作物所需的化肥,也包括进行转化所需的水、蒸汽及电力。经济成本包括人工、除草剂、灌溉与机械以及化肥。与汽油相比能量密度较低的乙醇还增加了运输成本,并降低了发动机效率。玉米、柳枝稷、木质纤维素、大豆及葵花油等多种生物燃料原料植物的能源与经济性逆差是相似的。所有植物生长都需要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作为燃料或者转化为其他用于燃烧用途的燃料时会被再次释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质对碳吸收与排放的影响是中性的。不过,这没有将耕种、施肥、施杀虫剂、运输、干燥以及转化为可用燃料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考虑进去。其中,化肥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工业固氮生产氨的Haber-Bosch工艺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大约每吨氨需要3100万英热单位的能源,如果原料不是天然气,而是煤,或者用需部分氧化的其他工艺,则每吨氨需要4100万英热单位的能源。磷肥与钾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要低许多(主要是在机械开、粉碎、干燥等环节)。化肥在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能源中分别占45%、24%。在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而这也要占到所消耗能源的35%。 我国正在拟订生物能源替代石油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生物燃料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1500万吨、生物柴油500万吨。如果进展顺利,到2020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1.4亿吨,预计2010年进口2亿吨,2020年进口3亿吨。这就能够在2020年以前把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控制在50%以下,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中国的生物燃料很丰富,秸秆和林业伐加工剩余物有10亿吨,合5亿吨标准煤,还有900万公顷木本油料林和薪碳林,30多种油料树种。
“十一五”我国将投入1010亿美元,到2020年实现生物能源占交通能源需要的15%,即1200万吨。我国还到2010年种植1300万公顷麻疯树,从中提取600万吨生物柴油。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l00)生产标准近日正式颁布,于2007年5月1日实施。这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
但是为避免对粮食生产威胁,我国发展燃料乙醇也正在从粮食为主的原料路线向非粮转变,当然,作为调节粮食供需余缺的手段,玉米燃料乙醇仍将保持适度的规模。从大方向来看,不能再用粮食做燃料乙醇。用非粮物质替代石油将是长远的方向。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在田头地角都可以种植纤维素原料植物,更有条件发展。
当2008年国际油价重挫曾一度冲破40美元之时,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心。但燃料乙醇拥有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可以降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未来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重点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补贴,为此,制定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过程的消耗控制规范,及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统一燃料乙醇生产消耗定额标准,包括物耗、水耗、能耗等,是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而未来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的方向是如何实现非粮乙醇的规模化。因此,决定未来燃料乙醇发展前景的关键是成本和技术。
未来,中国还将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燃料乙醇的潜在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以中国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能来看,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内对燃料乙醇的需求,燃料乙醇装置产能扩张不可避免。因此到“十一五”末,国内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比例将上升到50%以上,这意味着届时中国燃料乙醇的产能和产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政策扶持相对较晚,近年随着的重视,生物燃料技术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0年底,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为50万吨左右,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增加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确定的“十一五”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可见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规模距离之前的规划相去甚远,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粮燃料乙醇则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总的来说,我国“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跟上。截至2012年4月中旬,《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已上报院,但仍未正式发布。《规划》已初定我国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500万吨,与“十一五”的规划目标相比翻了一倍多;生物柴油年利用量为100万吨。
为了“十二五”期间不重蹈覆辙,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1000万吨。而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开发新型能源已上升为各国的能源战略。目前全球原油可年限约为46年,而我国石油可年限仅为15.62年。发展替代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有效途径。虽然由于原料短缺及价格高涨等原因,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有些企业处于部分停产甚至完全停产状态,但随着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生物燃料“先热后冷”的局面将不再出现,生物柴油行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
以下内容,是我因工作需要自己写的,现在 无私奉献,不选我最佳答案实在说不过去啊!
2008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总体经历了大涨急落的变化,也演绎了各钢厂和经销商大喜大悲的情景剧。尤其是下半年,挑战和冲击接踵而至,市场对后期钢价预期一度悲观,钢市在困境中艰难前行。
上半年,受铁矿石、焦炭、石油等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以及国内、国外需求的强劲拉动,钢材价格在轻松中飙升。春节以后的2月份和4月份,以及灾后重建的全面展开以及奥运工程的加紧施工,对钢材需求量激增,国内钢市呈现一片“红火”的景象,并于五、六月份钢价达到今年的峰值。热轧、镀锌板卷等钢材品种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天津5.5热卷由年初的4630元/吨,涨至六月初的5930元/吨,涨幅达1300元/吨。
7月份,随着雨季的到来,钢市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各地需求放缓、库存上升明显,建筑钢材和带钢市场首现下跌之势。其他钢材品种也一改前期持续大幅飙升的势头,市场行情均开始“走软”,成交持续低迷,国内钢材市场全面进入震荡整理阶段。而一直坚挺的原料价格出现松动,并迅速步入下行通道,钢市进入“跌跌不休”的恶性循环。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实体,国内钢市亦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十一”长过后,市场价格交替回落,加之下游用户资金严重不足、钢材出口量大幅缩水,导致国内供应量急剧增加,钢厂、市场库存大幅攀升,下游用户对钢材的购买力明显减弱,市场价格不断下挫,甚至一度出现恐慌性下跌。据商情科统计,9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的一个月间,全国各主流市场价格大幅深跌,跌幅均在千元以上,且不断刷新年初以来的最低价。上海市场1.0mm冷卷和1.0mm镀锌市场价格跌幅最大,均达到或超过1900元/吨。
截至2008年11月中旬,国内钢材代表规格市场价格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值,各主要品种较今年以来的最高价跌幅均在两千元以上,其中板材产品跌幅均在三千元以上。与年初相比,板材类产品市场价格跌幅均在30%以上,建材、带钢跌幅在20%以上,型材、无缝管表现相对稳健。
从消耗钢材的三大类最终消费品来看,目前住宅、汽车、家用电器的全国市场销售状况都不是很好。尤其国内房价松动、房地产行业的萎靡,直接导致建材以及其他相关钢材品种成交量的迅速萎缩。汽车市场依然低迷。9月,全国汽车产销止跌回稳,环比出现明显增长,但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并没有结束负增长局面。目前国际油价已经有大幅回落,国内批发油价也出现了明显下降,我国正面临燃油税费的改革,后期整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会抑制汽车产销。前三季度家电行业中的大家电除了洗衣机产量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态势外,冰箱、空调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进入下半年,冰箱、冷柜和空调产量连续出现负增长。
11月初,院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同时取消包括所有热轧板卷、热轧中厚板、大型型材(包括大型H型钢)和焊管以及一部分冷轧板材的出口关税。在此利好消息刺激下,国内钢市终于打破下跌局面,市场心态好转,钢价止跌反弹,冷热卷板领涨全国钢市。但目前已进入冬季,对钢材需求将有所萎缩,加之终端需求并未及时跟进,价格上涨动力略显不足。
纵观2008年钢市,让我们不防与2005年钢市下滑的情形进行一下比较。
08年钢市和05年钢市外部环境的不同点:
起于今年6月下旬的钢市回落不同于05年4月开始的钢市低迷:
一是国际市场背景不同,05年国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运行平稳,而08年下半年国际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衰退,不仅钢材出口受到影响,钢铁下游产品的国际需求也有明显减弱;
二是国家政策导向不同,05年国家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钢铁行业投资过快,而今年上半年国家政策的重点就是严控通胀,对PPI贡献较大的钢铁产品价格自然会受到关注,“高成本、高价位、高盈利”的局面受到重创。
就像应对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国家会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基础投资来刺激经济,防止经济加速下滑,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钢材需求的低迷,部分品种、部分区域或有阶段性反弹,但是整体来看,我们对后市持谨慎预期,国内钢市经过今年4季度的回落、调整,09年各品种将在较低价位达到新的平衡。我们预测钢铁行业将进入微利时代,钢材价格走势将围绕成本线蜿蜒运行。
下面我们将简单解析各钢材品种全年走势:
2008年钢坯市场的动荡走势左右着钢材价格的行情,上半年在废钢和生铁市场的影响下,钢坯市场持续上扬,达到今年的峰顶,下半年市场急转直下,深跌触底,进入四季度后低迷徘徊,其他品种在此基础上走出了本年度相似的行情。
上半年,冷、热轧以及镀锌板卷市场走势呈现“阶梯式”上涨,价格于6月初达到峰值,热轧和镀锌板卷价格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下半年市场价格呈“高台跳水”式下跌,在国庆过后的一个月,市场价格缩水千元以上。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取消出口关税以及调整货币政策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出,市场心态好转,冷、热板卷触底反弹。
2008年上半年中厚板市场在07年底价格恢复后呈台阶式上涨,在近四个月的价格高位波动后,随着钢市价格的整体回落,价格相对坚挺的中厚板市场未能幸免。
2008年1月到3月份建材市场走势相对平稳,但市场价格却远高于历年同期价格水平;3月到7月,建材价格强劲攀升,创下历史新高;7月后,市场价格连续下挫,从波峰跌至波谷,11月后,弱势震荡盘整,在混乱中运行。全年来看,高线表现强于螺纹。
今年带钢市场价格走势总体表现为:1-5月缓慢爬升,6、7月相对平稳运行,8月开始下行态势,9月以后迅速暴跌,直至12月市场价格渐现震荡回升之势。全年带钢价格运行轨迹与板、建材等相关品种行情联系密切。
2008年大中型材市场走势表现相对滞后,波动相对平缓和稳健。上半年大中型材各品种价格有一个上行的表现,八月下旬后,震荡下行,全年来看,H型钢一直是领涨领跌,大中工槽钢表现好于中小角槽钢。
2008年无缝管市场从2月起强劲反弹,8月开始进入渐跌通道。近期无缝管价格运行相对平稳,管坯等原材料价格的回升,带动部分市场小口径出现反弹,大口径管材市场价格的回调还缺少支撑。
津巴布韦突然的政治变动带来的经济风险促使该国比特币价格大涨10%,而在此前,该国的比特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引领”全球市场。
据美国11月15日报道,当日津巴布韦Golix网站显示的比特币价格已飙升至13499美元,几乎为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约7000美元)的两倍。同时,包括美元在内的国际流通货币在津巴布韦无序的市场中的溢价都已接近100%。
在长期缺乏硬通货的津巴布韦,高风险的比特币已然成为这个国家民众的重要储蓄、保值工具。而这背后,是津巴布韦长期以来的内忧外患——超高通胀、外汇短缺、经济危机……
“曾经,津巴布韦一度是南部非洲继南非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最近十多年,其经济发展非常失败。他(穆加贝)的土地改革、经济改革、货币政策,(都失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南非开普敦大学客座教授郭俊逸接受澎湃新闻访时指出,穆加贝“经济上的失败”,是导致这场政治风暴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特币成保护我资产唯一途径”
伴随着一年7倍的增幅,比特币的价格泡沫风险早已受到国际众多专业投资者的警告。
然而,在津巴布韦,比特币却是最“安全”的投资之一。许多人愿意在第一时间将自己银行账户中带有无数个“0”的本国货币存款兑换成加密的数字货币比特币,或者黄金。
“我将所有的储蓄都换成了比特币,这是我保护我资产的唯一途径。”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一家科技企业工作的阿诺德(Arnold Manhizwa)向路透社表示。
几个月前,阿诺德为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购买了20美元的比特币,如今其市值已涨到200美元。“如果我把钱存到津巴布韦银行,到头来我将一无所有。”阿诺德解释道,“钱取不出来,存款一直在贬值。但如果我有比特币的话,它就每天都在升值。”
据津巴布韦Golix数据显示,过去30天内,Golix处理了超过100万美元的交易,这一数值是该去年全年交易额的10倍。
在津巴布韦,长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已导致钱不如纸,同时,拮据的外币储备、对MasterCard和VisaCard等国际支付手段的诸多限制,更助推了比特币的交易。
“财富”网站报道指出,如今,津巴布韦人想要换1美元,需要拿出3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来,还时常处于无钱可换的状态。
即便是美元交易,人们也需要花费180“津美元”(储存在津巴布韦银行账户中的美元),才能在中换取100美元现钞。相比之下,更易于国际流通的比特币成为了津巴布韦人更好的储蓄、保值工具。人们还会使用比特币来给在海外读书的孩子汇款。
事实上,13499美元的价格并非比特币在津巴布韦的峰值。据路透社13日报道,上周,伴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普遍拉升,Golix的比特币价格更是触及13900美元,但在周日(11月12日)跌破了11000美元,24小时内下跌幅度达8%,整体振幅超过20%。
“尽管具有波动性,但许多人仍将比特币视为更好的保值手段。”Golix的电子货币分析师塔莱(Taurai Chinyamakobvu)表示。
纸钞上不断增长的“0”
在上世纪80年代津巴布韦独立之初,这个南部非洲国家一度被誉为“非洲面包篮”——来自这片土地的粮食养活了不少非洲饥民。作为南部非洲第二大经济体,GDP增长曾连续两年达到21%,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GDP增长率的3倍。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使津巴布韦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非洲国家。
变化从2000年开始。这一年,总统穆加贝开始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强行收回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将之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黑人。此举大大破坏了津巴布韦原有的经济体系,引发了粮食危机,该国的农业、旅游业和矿业随之一落千丈。
不仅如此,津巴布韦对国内白人的打压还使之与部分西方国家迅速交恶,后者对其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津巴布韦经济进一步濒临崩溃。
到2006年,津巴布韦的年通胀率为1042.9%,2007年则冲到10000%以上。到了2008年6月末,津巴布韦货币的汇率已跌至1美元兑1000亿津巴布韦元,而厚厚一沓纸币凑够的1000亿却只能买到一个面包。
这一年,津巴布韦多次推出大面值纸币,从年初的1000万面额到5000万、2.5亿。到了8月,开始发行第三代津元,新货币的1元相等于上一代的100亿津元。但这一举措并未见效,2008年12月4日,推出了新版面额为1000万、5000万和1亿津元三种新钞;12月12日,推出面额5亿的钞票;12月19日,面额100亿的钞票正式问世。
次年,在推出了“1”后面紧跟着14个“0”的100万亿面额钞票后,津巴布韦选择发行第四代新钞,划掉了前一代纸币上的12个“0”,即1万亿元第三代钞票=1元新钞。但由于恶性通货膨胀,这些“0”又迅速地涨了回来。最终,在该国通胀率达到1000000000%后,宣布停止发行本国货币,开始使用稳定经济体的一篮子货币组合。
此后,美元、欧元、英镑、南非兰特、博兹瓦纳普拉、人民币、日元、澳元、印度卢比等9种货币先后被允许在当地流通。其中,美元与南非兰特占据主体。
为了促使已印发的津巴布韦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15年津巴布韦宣布取“换币”行动,从当年6月15日起至9月30日内,17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可兑换5美元,每个津元账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老版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
然而,即便将津巴布韦元兑换成美元,对于许多民众而言,不过是其银行账户里换了一个数字。
去年开始,由于长期缺乏美元储备,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实行管制,规定每天每个账户只能提取50美元,而银行自身的限制则更为严苛——只能提取20美元。每天,都有民众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等待着将账户中的“津美元”变为手中真实存在的现钞。
同时,为了防止潜在的通胀,除了比特币,津巴布韦人还疯狂地囤积任何他们认为具有保值能力的东西。汽车、房产和股票的价格都不断上涨。在2008年10月,津巴布韦工业指数曾出现过一天内涨幅最高达到257%的记录。据“财富”网站报道,过去一年内,津巴布韦工业指数共上涨了322%,市值约为145亿美元。而在过去两个月内,这一指数再度翻了一番。
前副总统下台前曾开启经济改革
尽管拥有丰富的矿产,但无序的管理和落后的设备使得为数不多的矿业开难以挽救津巴布韦疲弱的经济。
“在津巴布韦没有市场与经济,想要赚钱就只能从政治上入手。”郭俊逸说。
事实上,从2014年被任命为副总统之后,埃默森·姆南加古瓦就与前财政部长帕特里克·奇纳马萨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他们打开了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沟通渠道。
另据路透社此前公布的一份情报文件显示,姆南加古瓦还让17年前被夺走土地的成千上万白人农民再重新回到他们被赶走的地方,以此来振兴经济。
然而这一切在10天前戛然而止,穆加贝6日突然宣布解除姆南加古瓦的副总统职务,指认他觊觎总统宝座。姆南加古瓦称因人身安全遭到威胁,被迫离开津巴布韦,下落不明。
11月15日,津巴布韦国内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已连续执政37年的穆加贝被军方软禁在家中,目前尚未就政局变化发表任何公开声明,他的革命战友、有军队支持的埃默森·姆南加古瓦能否顺利继任成为津巴布韦新总统也还尚未可知。不过有消息称,姆南加古瓦15日已经回到国内,津巴布韦政局下一步走势仍有待观察。
“2000年开始,津巴布韦的经济便一蹶不振,如今我们看到它出现了改变的希望。”郭俊逸评论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