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四个重要历阶段

2.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事故处理

3.2010年全球十大科学新闻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4.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020年4月原油价格_2010年4月原油价格

A、钻井平台没入海水后,下沉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F=ρgV排得受到的浮力不变,则选项A说法错误.

B、钻井平台下沉后,离水面的深度越来越深,由P=ρgh得受到的压强越来越大,故选项B说法正确.

C、因为原油浮在水面,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原油的密度小于海水密度,则选项C说法错误.

D、浓烟滚滚向上是因热空气的密度小,受浮力作用而形成的,而大气压的变化与高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小,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

原油四个重要历阶段

小题1:BC

小题2:BD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事故处理

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7221 元人民币,大量抢购战备物资.755元人民币,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11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13年3月以后。实际上,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00元人民币。

建国初期,对内高度集权,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且呈大幅贬值趋势。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其主要内容如下,实行单一汇率,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的汇兑限制.7036元人民币,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并正式宣布,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8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81年1月到年12月期间,由此前的1美元=3、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提高了供汇标准。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

4.第四阶段(1994~2005).2673元人民币: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从1953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

从1986年1月1日起;13年1美元=2,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所冻结、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

事实上。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第二阶段(1985~1990),参照各国公布的汇率制定,对外自我封闭,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5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并由此前的4,因此,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因此。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由于国内物价上涨,逐渐同物价脱离、管理自主的,我国从1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同时,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因此,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保证出口的增长,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4618元新人民币,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80元人民币:自1996年12月1日起、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

事实上;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机动灵活。

三,开始发行新人民币,将这两种汇率合并,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10000,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50元人民币、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1990年11月17日。在此情况下,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12年为1 美元=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1.第一阶段(19~),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

3.第三阶段(1991~1993),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取了稳定的方针、售汇制度。

1986年7月5日,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1989年12月16日。

2001年11月17日,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24元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同时,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7元左右,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长期没有变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8元,不但会违背承诺,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7963元人民币。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1985年1月1日,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的编制和执行,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2221元人民币、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了供汇范围。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且大体收支平衡。自1991年4月9日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也就是说。

二,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

(1)自2005年7月21日起。到目前为止,直至80年代初。

(4)现阶段。1993年12月31日,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还是一种后退,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规定、单一的。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改盯一篮子货币,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17年为1美元=1,1955年至11年。

3.第三阶段(13~18)、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90元人民币。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1996年7月1日, 同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美元=2,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70元人民币。同时,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于是外贸系统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1955年 3月1日,贸易外汇1美元=2;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1996年7月,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这次汇率并轨后.005元人民币。

11年12月18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自50年代中期以来,改为管理浮动,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自用新人民币后。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从长远战略来看。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52年12月,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80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机动灵活,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并呈逐渐升值之势.3元左右,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1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1995年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我国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因此,根据前述政策要求;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7221调至当日的5、结算和流通。从1994年1月1日起。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每一时点上: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从1994年1月1日起,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在2000年之前,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

这一时期,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5元人民币,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其间,以建立调节自如:

2010年全球十大科学新闻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泄漏的原油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清除,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泄漏的原油。尽管如此,还是需要用尽所有办法最大限度地清除泄漏的原油。,尽管BP公司已经连续尝试多种紧急补漏方式,但均以失败告终。

2010年5月7日,BP的工程师将一个重达125吨的大型钢筋水泥控油罩沉入海底,希望用它罩住漏油点,将原油疏导到海面的油轮。但由于泄漏点喷出的天然气遇到冷水形成甲烷结晶,堵住了控油罩顶部的开口,使得这一装置无法发挥作用。随后登场的“大礼帽”虽然比钢筋水泥罩小一号,可减少甲烷结晶的形成,但这个方法同样以失败收场。

2010年5月14日,工程师将一根4英寸的吸油管插入发生泄漏的21英寸油管,3天后,这根管道发挥了一定作用,共吸走了2.2万桶原油,将其输送到停泊在海面的一艘油轮里。不过这一数量只占漏油量的一小部分,为着手彻底的堵漏工程,这根吸油管随后被撤走。

2010年5月25日,美国海岸警卫队批准BP用“灭顶法”控制漏油。次日,几艘远程操控的潜水艇将5000桶钻井液注入油井。工程师希望,在强大的压力下钻井液会进入油井的防喷器,直至油井底部。这将使得井内失去压力,停止漏油。如果能实现初步的堵漏,BP还将向井内注入水泥,彻底堵住泄漏点。虽然最开始略有成效,但BP在5月29日宣布,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喷出油井的压力太强,“灭顶法”彻底宣告失败。

遭遇了连续失败后,BP拿出一个新的控漏——“盖帽法”,工程师将遥控深海机器人,将漏油处受损的油管剪断、盖上防堵装置,防堵装置与油管相连,以把漏出的石油和天然气吸至油管内,再将原油送至海面上的油轮。安装这项防堵装置约需4—7天,如果成功可以抑制大部分漏油,但不是全部。此外,永久性解决漏油的最佳方法是钻减压井,工程人员分别于5月2日和5月23日开始钻两口减压井,每口井需耗资1亿美元,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至少2—3个月才能见效。 石油持续从海下流出;天然石油很容易跟海水融在一起;产生的粘稠混合物很难燃烧,甚至很难清理;这个季节的这片海域是非常脆弱的新生命的诞生地;海岸线上有大量很难清理的沼泽。

大风和海浪促使石油直接流向一些最敏感的海岸地区: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和周围各州。这里有三种类型的海滩:沙质海滩、岩石海滩和沼泽海滩。例如佛罗里达州的沙质海滩上的浮油最容易清除。

最难清除的是沼泽地上的浮油,这里是深水地平线泄漏的石油最先流向的地方。肯尼尔表示,沼泽非常脆弱,清理浮油的尝试会对它造成严重破坏。浮油一旦渗入,必须砍掉沼泽上的草才行。不过它还能渗透到土壤下面,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清除石油。

吃石油的正常细菌必须有氧气才能产生作用,在沼泽地的土壤里,它们没有足够氧气进行这一过程。此时正值墨西哥湾一年一度的鱼类产卵和浮游生物繁盛期,也是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最易遭受破坏的阶段。飓风季6月即将到来,专家相信到时浮油面积会进一步扩大。尽管这听起来似乎与直觉不符,但是一场大风暴将有助于驱散和冲淡浮油。欧文顿说:“飓风是一台天然真空吸尘器。”它经常会把一切清理干净。但是对于持续不断的石油泄漏事故来说,飓风起不到彻底清理的作用。 2010年7月15日,英国石油公司高级副总裁肯特·韦尔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工程人员当天下午2时半左右关闭了新控油罩三个阀门中的最后一个,再没发现原油泄漏的迹象。他说:“我很高兴,再没有原油流入墨西哥湾。事实上,我非常激动。”

英国石油公司是在对漏油油井进行“油井完整性测试”后宣布这一结果的。该公司于10日卸除了旧的控制漏油装置,换上了的控油罩。

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了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010全球十大科学新闻出炉 即将过去的2010年,经历了许多重大科学:人造生命的诞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则给当地生态带来灭顶之灾;而曾被认为只在微观世界存在的量子效应也能用肉眼看到了……经过编辑初选、网友投票以及专家顾问团评议,《环球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最终盘点出2010年最值得铭记的十大科学新闻 1. 人造生命诞生 2010年5月20日,美国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宣布,他们利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命”,取名为“辛西娅”。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团队首先选取了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对这种细菌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后,人工合成了它的基因组。然后,将人造基因组移植到另一种名为山羊支原体、去除了遗传物质的细菌中。通过分裂和增生,山羊支原体逐渐为人造基因组控制,最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命。在培养皿中,合成细菌的分裂等行为就像天然细菌一样。 文特尔认为,这种人造细菌将来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帮助人类从岩石和工业废料中提取金属,把泄漏的石油转化为无毒物质,还可用于制造新药物、疫苗。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文特尔的研究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人造的有机体如果扩散到自然界,引发生物基因变化,有可能造成环境灾难,还有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 2. 墨西哥湾漏油 2010年4月20日,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南约82公里处海域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这一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由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火势持续约36小时后,平台沉入墨西哥湾,其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造成大面积海域受到原油污染。直到9月19日,漏油油井才被彻底封堵。 浮油涌至美国海岸,多处野生动物保护区面临严重威胁。原油泄漏还威胁着墨西哥湾海岸生态及沿岸百姓生活。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评估,此次原油泄漏造成约440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海湾战争漏油事故(约800万桶原油流入波斯湾)的第二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墨西哥湾漏油造成的影响将持续数年或者数十年。 3. 私营太空产业迈出第一步 2010年12月8日22时53分,美国SpaceX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使用“猎鹰-9”大型火箭将名为“龙”的太空舱发射升空。这个形状的太空舱在10分钟后进入轨道,绕地球两周后从低轨道再次进入大气层,于12月9日3时04分在墨西哥海岸外以西海域成功软着陆。 “龙”是第一架私人设计的载人宇宙飞船,这意味着人类史上首次有私人公司(而非国家)有能力进入地球轨道。此次太空舱飞行试验没有搭载相关人员,但它具备搭载7名工作人员和充裕货物的空间。美国航空航天局在明年航天飞机退役后,使用“龙”太空舱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它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意味着新的太空产业的硬件部分已准备完成。 4. NASA发现“砷基生命” 2010年12月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天体生物学家费丽莎·沃尔夫-西蒙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诺湖新发现了一种名为GFAJ-1的独特细菌,能利用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长期以来,科学界都认定碳、氢、氧、氮、磷和硫是组成地球生命的6大基本元素,它们不可代替。磷元素在细胞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遗传物质DNA和RNA的骨架、参与形成细胞膜、以三磷酸腺苷分子的形式输送能量等。GFAJ-1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理论。因此,那些过去被描述为“不适合生命存在”的外星环境或许也可以存在生命,这将极大提高人类在外星球上找到生命的可能性。 5. 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 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这种不可见物质在星系、星系团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加着我们可以观测到的引力作用,但它们本质上由何种粒子构成依然成谜。2010年2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宣称,他们已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过去9年中,他们一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一个名为索丹的废弃铁矿来捕捉暗物质的踪迹。实验动用了30台高灵敏度探测仪,并将温度降低至-273.1℃。终于,他们通过位于地面以下610米的高灵敏度探测仪捕捉到两个“暗物质粒子”的踪迹。科学家们认为,这次探测到的事物应该有3/4的可能是暗物质粒子,而不是背景噪音。但研究者也承认,要想确认所发现的确实是暗物质粒子,他们必须要继续发现更多这样的粒子。 6. 单分子层上的类脑计算 2010年4月25日,来自日本筑波市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的人工智能和分子电子学科学家安尼班·班德亚帕德耶、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的兰吉特·帕蒂以及其他科学家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首次在有机单分子层上制造了一个同样具备自我进化功能、能够解决复杂运算问题的电路,这是科学家首次制造出类似大脑、能够自我进化的电路。 基于这种电路的新型计算机能够并行运算,远远胜于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迄今为止,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一个通道一次也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类脑计算能够为那些很难确定算法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比如预测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暴发等。为了证明这种独特性,研究人员在分子层面模拟了两种自然现象:自然散热和癌细胞的扩散。 7. 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 2010年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阿龙·奥康奈尔及同事首次成功观测到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奥康奈尔制作了一个1微米厚、40微米长的类似音叉的谐振器,然后把它置入超导线圈并冷却到-273.125℃(只比绝对零度高0.025℃)。研究者向超导线圈导入特殊电流,就可以使谐振器处于振动和不振动的叠加态。实验表明,量子力学的原理不但适用于原子,还可用于日常所见物体。该研究结果对物理学的发展和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 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2010年9月30日,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物理学教授史蒂文·沃格特和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保罗·巴特勒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设在夏威夷的“凯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处于所在恒星系统“宜居带”内的行星。所谓“宜居带”是指距离恒星不太远也不太近,适合液态水在行星表面存在的一个区域。地球就位于太阳系里的宜居带内。 这颗行星围绕天秤星座内名为Gliese 581的红矮星运行,距地球约20光年,质量至少为地球的3至4倍,公转周期约为37个地球日。与太阳系中的水星一样,这颗系外行星也被其恒星“锁定”,也就是说这颗行星的一面几乎永远面对恒星,另一面则几乎永远背对恒星,表面温差较大,平均温度在-31℃至-12℃之间。研究人员表示,这颗行星的引力足以固定住大气,表面具有很多岩石,也具备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最适于生命存在的区域可能位于明暗交界带。 9.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问世 DNA测序在个人医疗、精确搜查罪犯、超高速检验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2010年4月6日,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的川合知二和谷口正辉宣布,他们利用电测方法,成功识别了DNA的核苷酸碱基,首次验证了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可行性。 研究者制作了两根间距仅为1纳米的电极,然后让碱基分子从电极之间通过。当不同碱基分子(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通过电极时产生的电流值不同,研究者就可以据此识别碱基的种类。以这项研究为理论依据,研究者预计,通过改变电极间距离(从纳米至微米),还可对及过敏原等各种尺寸的分子粒子进行超高灵敏度、超高速度的检测。 10. NASA发现地球附近最年轻黑洞 2010年11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发现地球附近最年轻黑洞。这个形成只有31年的黑洞是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的M100星系中的超新星SN 19C的余烬,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大质量恒星是如何爆炸的,那些恒星爆炸后留下的是黑洞还是中子星,以及我们这个星系和其他星系黑洞的数量。 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望远镜、欧洲航天局的XMM-Newton望远镜和德国ROSAT望远镜获得的数据显示了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在1995年-2007年这段观测期内一直非常稳定。这说明该天体极有可能是一个黑洞,正在吞噬这颗超新星或一颗伴星落下的物质。如果上述解释得到证实,这将是人类观测到的最年轻黑洞,也是人类亲眼目睹它形成的唯一一个黑洞,更是到目前为止超新星爆炸能够形成黑洞的唯一直接证据。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