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继续下跌”,油价有望再创新低,下周进行第21次油价调整

油价下跌正在酝酿中_油价下跌了吗?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31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21美元,收于每桶69.46美元,跌幅为4.42%;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41美元,收于每桶73.54美元,跌幅为4.43%。”

国际油价闪崩,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原油需求的减弱。随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强势崛起,购买汽油车的受众在进一步减少,这也使得国际原油需求减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油价下降也是必然的。

我身边的朋友,平均每4个开车的人中有1个是驾驶电车的。而且长期来看,电车或许有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之前欧盟不是就提出要在2035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车,加大普及电车的计划嘛!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间接表明电车取代燃油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产油国产油量的增加。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原油的需求已经逐年在减少,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也应该对应削减。可类似于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为了保障财政的收入,打破了先前签订的“减产协议”,不仅不减产反而加大石油产量的生产。

另外,俄罗斯因为担心石油产量减少,国家经济难以维持,还让美国获利(美国也是石油一大生产国),干脆也不减产了。虽然销售欧洲受到限制,但是他最终找到了中转站,通过“中介”进行售卖,销量不减反增。

还有就是价格泡沫。当下的国际社会形势极度不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西方内部的不和谐等,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石油价格进一步萎缩。国家资金都在进一步拢缩,用于保障社会的运行,其他项的支付在对应减少。

最后就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为了缓解美国国内危险的经济形势,巩固美元地位,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目前仍未看到加息结束)。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邓银行的破产,银行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

而作为风险性质产品,石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叠加市场需求减弱,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同时由于美联储是否进一步加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购买情绪低下,因此油价何时能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油价下降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当然我们日常加油的费用也减少了。但是油价下降也会使得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对中石化、中石油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油价下跌仍将继续,回到5元时代也不是不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油价“继续下跌”,油价有望再创新低,下周进行第21次油价调整

首先,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是件好事,因为中国的石油对外贸的依存度几乎达到了或超过了60%。

中国原油进口的数量不小,数量差不多是每年2亿吨左右的进口,油价跌了,首先意味着中国的外汇支出会减少,外汇的宝贵大家都知道;其次,极大可能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行。

但是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对美国的影响就产生了,油价低美国油企出口动力差,对美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候出手干涉是难免的。所以国际油价要想持续下跌,发达国家的利益必会受损,在油价问题,一向有着国家间的博弈,并非简单的市场调节问题

现在已经进入到10月底,在下周就要进行今年的第21次油价调整,虽然在第20次油价调整中,油价刚出现上涨,不过根据现在的油价跌幅数据,下周油价有望迎来一次下跌,现在就看最终的跌幅数据是多少了。

油价调整时间:11月5日24时(下周四晚上12点),当前油价经过4个工作日的统计(共统计10个工作日),预计下调油价85元/吨。目前的跌幅数据按照升计算,就是预计下跌0.06元/升-0.08元/升。当然最终跌幅数据,还要看后续6个工作日的统计。

国际油价在昨天大跌超过3%之后,今天反弹,受此影响,油价跌幅比昨日减速了10元/吨,不过整体来说当前的油价跌幅还是超过下调红线,下周油价下跌的概率很大,但是也要注意后续6个工作日跌幅会不会回升。

油价跌幅已超上周涨幅,油价有望再创新低

虽然今早国际油价小反弹,不过油价的跌幅也才减少10元/吨,现在依然接近100元/吨的幅度。在上周的油价下跌中,上调汽油80元/吨,柴油70元/吨。目前的油价跌幅已经超过了上周的油价涨幅。如果就按照目前这个油价跌幅来计算,“5元时代”的油价有望再创新低的。现在就希望后续几天别把跌幅给涨回去就是,只要维持住目前的跌幅就算赚到了!当然多跌点,最新油价查询小编也是不反对的。

下周进行今年第21次油价调整,下跌希望大

不知不觉,下周就要进行今年第21次油价的调整,这么算起来,距离今年油价调整结束,应该没剩下几次,按照今年这种,到现在还是“5元时代”的油价,恐怕是很难遇到的,而且就现在的统计数据而言,下周很有可能再次出现油价下跌的情况,看来油价想要上涨也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觉得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