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2.油价上涨对MDI的主要原料苯胺的价格有多大影响?

油价调整时间一览表_油价调整最新时间表23年份最新

内容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升值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下图显示,2008年二季度以来,反映经济未来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数下降势头明显,表明经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

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详见附表1。

二、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今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明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三、2009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经济增长情景预测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将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分为轻微衰退、低速增长和轻微复苏三种情境,相对应地设计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模拟预测了三种可能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见附表2)。

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

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低速增长但没有陷入衰退,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国内外没有比雷曼破产、汶川地震更强烈的突发发生;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6%-17%,保证对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

在上述条件下,经初步测算,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将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3%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

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在2009年出现复苏,世界经济实际情况好于预期,国际石油价格水平低于2008年,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发生;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中央财政发行建设国债3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左右,向在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提供充足的。

在上述条件下,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开工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4.5%。由于就业和收入状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8%。国际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使出口增长17.5%,国内保持高增长使性产品的进口需求保持旺盛,进口增幅也达22.5%,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447亿美元左右,同比减少6%。初步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保持9.5%以上的速度,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继续保持在5%左右,理顺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和宏观调控全面扩张政策的力量重合,较好维持了经济景气,继续保持就业扩大的局面,但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环境压力,可能使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前功尽弃,不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在20%左右。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

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轻微衰退;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有灾后重建等政策性投资支撑,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也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景气下滑,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1.5%和16.5%,贸易顺差2291亿美元,同比减少12%。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于经济景气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5%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政策变化的紧缩效果叠加,使经济降温过快,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金融坏帐快速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然会根据经济运行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这一情景发生的概率仅为20%左右。

四、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力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建议是: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建设投资,由配置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用银行配套、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带动作用。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它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税费制度,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附表1: 2008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亿元,%)

指标 2007年实际 2008年1-8月 2008年预测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GDP 249530 11.9 130619 10.4 2767 10

一产 28095 3.7 11800 3.5 33967 3.6

二产 121381 13.4 67419 11.3 146054 11.1

三产 100054 12.6 51400 10.5 117746 10.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8.5 15.7 15.0

轻工业 16.3 13.3 12.8

重工业 19.6 16.8 16.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239 24.8 68402 26.3 173607 26.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17414 25.8 84920 27.4 1403 27.5

房地产投资 25280 30.2 18430 29.1 32106 27.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9210 16.8 68439.2 21.9 108658 21.8

出口(亿美元) 12180 25.7 9377 22.4 14738 21.0

进口(亿美元) 9558 20.8 7857 30.0 12139 27.0

外贸顺差(亿美元) 2622 50.0 1520 -6.2 2599 -0.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8 4.8 107.3 7.3 106.3 6.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3.1 3.1 108.2 8.2 108.6 8.6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4.4 4.4 112.2 12.2 112.5 12.5

注: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全社会投资为上半年数据,货币、工业增加值、零售额为1-8月份数据。GDP、工业增加值为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率,其它为名义增长率。

附表2: 2009年三种经济增长情境预测

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GDP 335593 8.5 339006 9.0 345147 9.5

一产 36490 2.8 36736 3.0 38144 3.2

二产 165375 9.6 167407 10.2 171395 10.8

三产 133728 9.4 134863 9.9 135608 10.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5 13.5 14.2

轻工业 9.7 11.0 12.6

重工业 13.1 14.0 1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8780 14.5 206593 19.0 216141 24.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72907 15.5 179643 20.0 187877 25.5

房地产投资 33711 5.0 35316 10.0 36921 1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23870 14.0 126043 16.0 128216 18.0

出口 16433 11.5 16875 14.5 17317 17.5

进口 14142 16.5 14506 19.5 14870 22.5

外贸顺差(亿美元) 2291 -11.9 2369 -8.9 2447 -5.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0 3.0 104.0 4.0 105.0 5.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2.0 2.0 103.5 3.5 105.5 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3.5 3.5 105.5 5.5 107.5 7.5

注:GDP、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为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率,其它为名义增长率。

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

运用利率决定与影响因素的原理分析我国利率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次降息是为了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中央人民银行近年来的第8次降息。近期,央行已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一、利率的杠杆作用

利率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国家通过利率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传递信息,引导消费、刺激需求、促进投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以来,经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这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 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 3个 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利率处在较高水平有两个阶段,( 1)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利率为7.92%;(2)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 0日,利率为6.12%。而11年10月1日至19 年3月31日,3.24%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 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如西安地区60年 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 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 5-6元钱, 均需2-3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三个月后,1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 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 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应当看到,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这一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

自1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 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 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 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 ,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 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 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 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 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在个人家庭理财中,若能及时理解 国家向投资者发出的信号,适时转变投资或消费方式,作为消费者可能获得较多收益。如现在市场物价很低,作为消费者可以 去市场购所需的什物,而不必一味坚守“买涨不买跌”的理念。同样,消费者可以投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或投资实业 经营产业。

三,近期利率的走势

近来美元反弹,但兑欧元和英镑仍接近七个月低点,因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本周暗示两年来的升息周期已接近尾声。国际货币基金会针对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评论也损及美元汇率,该组织表示,美元需大幅贬值,以助矫正全球经济失衡。但的谈话,化解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或扩大弹性的疑虑。他表示,人民币尚未作好大幅升值的准备。各国央行及短期利率动向,仍是影响汇市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论调转变,导致美元兑欧元本周以来已下挫逾2%%,今年以来跌幅达4.5%%。美联储3月会议纪录指出,许多联储官员觉得紧缩政策已接近尾声,并指出有升息过度的风险从技术面来分析,欧元兑美元周三探低后小幅上涨,汇价继续收于1.2333之上,均线呈多头排列,中期上涨趋势形成。汇价跌破1.222则上述判断无效。上档阻力在1.249/1.259,下档支撑在1.222。欧元有望震荡盘整或者震荡盘升。英镑兑美元接近今年高点1.794,只有突破该阻力英镑才能获得继续上涨的动力。下档支撑位在1.762,上档阻力1.794。英镑有望震荡盘整或者向上测试阻力位,美元兑日元仍未破出近期波动区间,三角形波动区间缩小。上档阻力在119.00,下档支撑在115.4。美元有望震荡盘整寻短线突破方向。

四:利率调整的趋势

自1993年5月15日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由年利率1.8%提高到2.16%;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上调2.18个百分点;

自1993年7月11日起,提高人民币存、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自1995年1月1日起,提高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对金融机构的年利率将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平均提高0.24个百分点;

自1996年5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个百分点,利率平均降低0.75个百分点;

自1996年8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利率。存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

自19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调整后,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各项年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

自1998年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年利率平均下调0.6个百分点。

自1998年7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49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1.12个百分点;

自1998年12月7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自1999年6月10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

自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油价上涨对MDI的主要原料苯胺的价格有多大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作家乔治_奥威尔(GeorgeOrwell)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冷战"一词描绘了一个核武器阴影下的世界。

在奥威尔的描绘中,受破坏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国之间直接战争得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徘徊在危险边缘的敌对行动:间谍、诡计、权谋......世界就此陷入一个“没有和平的和平”(peacethatisnopeace)。

一语成谶。

随着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相继出台,一场彼此猜忌和怀疑的"不信任漩涡"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卷入了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这主宰了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

在这期间,美国对苏联展开了除军事行动外的一切遏制,从贸易管制、经济制裁、联盟对抗、技术围堵到围绕粮食和石油的经济战,苏联也一一接招,取了反制措施。

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走向解体,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落下了帷幕。

经济封锁:孤立和拉拢

在经济方面,美国一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等手段将苏联孤立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外,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拉拢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集团。

贸易管制: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对苏联集团各国实行贸易管制,无限期停止向苏联国家出口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长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次年3月,美国开始实行新的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

1949年2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战后的第一个《出口管制法》,把对苏联国家的贸易管制战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美国的贸易管制清单包括全面禁运类和限制出口数量类,当时杜鲁门认定,贸易管制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能够影响苏联的整个生产体系。

在贸易管制的影响下,美国对苏联的出口迅速下降,从1952年时的2700多万美元锐减到1.5万美元。

在双方抗衡的四十多年里,美苏贸易局势也随着双方关系忽冷忽热。在矛盾激化的时期,美国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

贸易管制严重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断绝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直接导致苏联被割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遭遇掣肘。

苏联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处在2.6%-4.2%之间,直到1988年还处在5%之下。80年代贸易出口额占GNP的世界均值为21.8%,而苏联仅仅为7.7%。苏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差距一直相当显著,苏联的出口额平均只有美国的1/3。

经济制裁:美国最爱使用的经济制裁大棒在冷战期间自然也不会缺席。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1945年以来,大约三分之二的制裁都有美国参与。在1960年-15年期间,美国曾26次威胁或实施经济制裁。

1981年12月29日,里根以苏联支持波兰军事管制为由,宣布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

具体经济制裁措施包括:中断苏联航空公司对美国的一切飞行;命令关闭苏联购委员会;停止签发和延长向苏联出口电子设备、计算机和其他高级技术器材的许可证;推迟举行新的长期谷物协定的谈判;暂停签订新的美苏海运协定的谈判;向苏联扩大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将需要得到批准;命令停止签发向苏联出口这些设备(其中包括铺管机)的许可证;不延长应于近期续订的美苏之间各项交流协定,其中包括能源、科学和技术协定,并将对其他所有的美苏交流协定进行全面的审查。

此时,两大集团的冷战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已是微乎其微,苏联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不再依靠西方技术和资金,但这样的制裁对于当时已经是风雨飘摇,处于“解体”前夕的苏联来说,依然是一场雪上加霜。

例如,1982年,通过切断切断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的新的天然气管道以及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使得苏联外汇收入锐减,由此损失了150-200亿美元收入。

援助盟国:在美国的战略中,对苏联国家的遏制政策和对西欧国家的扶持和拉拢政策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八千字电文中提出“遏制战略”的乔治·凯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一份备忘录中阐明了复兴欧洲的观点,他认为欧洲的经济困难会给苏联造成可趁之机,是欧洲的经济失调趋势才使得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得以盛行,美国的复兴就是要克服这种趋势,因此援助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和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马歇尔(TheMarshallPlan),又称欧洲复兴(EuropeanRecoveryProgram)。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正式启动,持续到1952年6月。

在这段时期内,欧洲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接受了美国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依据国际开发总署(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统计,马歇尔主要参与国家及份额为:英国(24.7%)、法国(21%)、意大利(11.7%)、德国(10.8%)等。从援助的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术协助、担保金以及对等基金等。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美国对欧洲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即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中第115条,规定西欧国家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与双边协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都必须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作总署(ECA)同意;必须用美国的一部分资金,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撤销关税壁垒或减低关税率以利美货倾销;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并为美国储备战争工业所需的战略原料;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等等。

有分析认为,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后对美国的依附,一方面有助于美国对苏联和德国进行“双重遏制”,使得美国有效承担起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责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美国在欧洲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取消欧洲国家间关税壁垒的做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面对西方的经济围堵,苏联也推出“莫洛托夫”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援助东欧经济发展,并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

但“莫洛托夫”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苏联和东欧的复兴,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但却制约了东欧国家和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是导致苏联、东欧严重背离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因素之一,东欧经济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西欧。

技术遏制: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在冷战阴霾下,科技是美苏博弈的核心领域。

为了在技术方面围堵苏联,在美国的提议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s),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CoCom)于1949年正式成立,并于1950年1月开始活动。

作为一个不公开对外、没有正式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巴统集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十七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此外,为了防止盟国对禁运政策的抵制,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了《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MutualDefenseAssistanceControlActof1951),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

20世纪70年代后,为增加贸易收入,美国开始利用巴统“例外程序”,扩大出口禁运物资,但限制高新技术转移仍然是“缓和时代”不可突破的障碍。

16年2月,国防部国防科学局研究小组向国防部长提交一份题为《对先进技术输出管制的分析》报告,系统论证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重点从战略物资禁运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必要性和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1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正式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特殊重点,并将军事方面重要技术清单作为美国商品管制清单的组成部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软件技术,瞬时处理信息自动控制技术,集成材料、防务材料处理和制造技术,能源开技术,大型集成、特大型集成设计、制造技术,军事仪器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诱导和控制技术,超短波构成技术,军用车辆引擎技术,高级光学(包括光纤)技术,传感技术,海底系统技术等15种技术列为禁运范围,后来又将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工作母机、电子复合硅、激光装置增补列入对苏联的禁运清单。

1982年11月,美国建议在巴统管制清单中新增种类100余种,最终巴统成员国同意将其中58种纳入管制清单,包括浮动船坞、宇航船、太空登陆器材、超导材料、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系统、特殊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海上油气开技术等。此后高新技术的开放和禁运范围虽有微调,但阻止高新技术流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趋势不变,甚至得到了强化。

苏联注重发展和吸收对军工发展比较重要的重工业技术,在航空航天、潜艇等军工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顶级的水平。

但片面发展军事重工业的苏联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畸形的经济结构。1940年,苏联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61.2%,1955年上升至70%,1960年高达72.5%。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家机器制造业产品中60%以上是军事商品,而耐用消费品只占5%-6%,国家发展科学的拨款中75%用于军事科研。

当时苏联轻工业技术落后,甚至无法满足国民生活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在技术输入遭到围堵断绝的情况下,事关民生的轻工业无疑成为了与美国较量中苏联的一大薄弱环节。

面对严格的技术封锁,苏联转向东欧工业国家大量购,或者花更大成本通过中立国进口西方禁止对苏联出口的技术设备,甚至通过地下渠道和商业间谍来获得先进技术。

70年代,由于局势的缓和,苏联加大了向西方购机械设备的力度,化学、汽车、能源开设备以及计算机等都是苏联引进的对象。但有限的技术引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苏联成为真正的技术强国,反而如饮鸩止渴,削弱了苏联加大自主研发的动力。

随着前苏联1991年解体,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但西方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并未就此消失,1996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接棒“巴统”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直击七寸:石油和粮食

苏联石油丰富,是其获取硬通货的主要来源。上世纪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每年占苏联外汇总收入的40%,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

但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1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超过13美元;19年,由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再次从每桶14美元飙涨至35美元。

飙升的油价引发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却为苏联送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油价随着世界经济连续衰退而开始走软。1985年8月,沙特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当年11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从年的212.6美元/吨下降到1988年的93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

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苏联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收入。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导致油价急速下跌的沙特增产的背后力量一直被认为是来自美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里根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提出针对苏联的隐蔽经济战,其核心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经济体进行研究,找到它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脉,并针对这种脆弱性,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打击,削弱其国力。

中央情报局研究结果发现,苏联国民经济体系对油气出口的高度依赖。“在部分年份中,石油和天然气所赚取的硬通货占据苏联全部硬通货的60%-80%,并且这些收入成为苏联经济体制的一个支柱。苏联虽然从西方赚取硬通货,但它需要用这笔钱从西方购买粮食和技术,以维持经济体制这个庞然大物。”

于是里根决定从国际原油入手,一方面加强出口管制,通过禁运钢管和管道设备的措施,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业已签订的大口径管道出口协议,要求它的盟友减少对苏联集团石油贸易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并提供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式导弹,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国还通过限制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美国鼓励西欧国家利用各种替代能源,减少对苏联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此外,1983年,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项协议于1983年5月在威廉斯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正式签署,它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除了能源领域,美国还盯上了苏联的另一个软肋——粮食进口。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对农业投资甚少,农业产出无法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而美国正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吉米·卡特于1980年1月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中断1500万吨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国参与这次粮食禁运,保证它们向苏联出口粮食不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

为应对“粮食禁运”,苏联取优先从多国进口的方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1980-1981年苏联从阿根廷粮食进口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苏联第一位粮食进口国。与此同时,苏联还扩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粮食进口量。

1981年里根上台后,在3月24日部分取消长达15个月的对苏联粮食禁运,3个月后恢复对苏联大量出售粮食。虽然美国重新向苏联出口粮食,但苏联粮食从多国进口的政策仍在继续。美国的禁运使苏联和美国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冷战的终结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被看作是冷战时代结束的标志。

美国对苏联的缓慢绞杀过程中,经济方面利用贸易管制、经济制裁和拉拢盟友的方式,阻碍苏联贸易发展,断绝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技术领域,联手西方国家实施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管制政策;此外,美国根据苏联是粮食进口大国以及对石油出口依存度高的特点,针对性地对苏联经济贸易的痛点及弱点进行突破。

虽然苏联也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例如拒绝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不允许东欧各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出“莫洛托夫”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但效果并不显著,经济结构的失衡与经济体制的不灵活制约了其反制美国的能力与空间。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两大集团的较量中,苏联还占着上风。当时苏联经济总产量相对美国缓慢但稳定增长,钢铁等特殊产品的产量超过美国。在苏联出口中占巨大份额的能源和黄金价格都大幅度上涨。

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陷入动荡,15年经历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布雷顿森林体系陷入混乱,滞涨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政策困境。

但或许正是这段时期相对的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石油的外汇收入来源。

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苏联继续将大量的投入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星球大战"中去,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松动,走向解体。

参考资料:

崔丕,2002,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王荆杰,2015,浅析马歇尔的作用与影响

刘林元、聂资鲁、周显信,2003,论马歇尔的战略眼光

欧阳向英,2018,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东北证券沈新凤,2018,由美苏冷战反观中美贸易摩擦——从经济角度出发

华泰宏观李超,2018,美国历次贸易摩擦胜利了吗?——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_望智库,1980年代油价暴跌拖垮苏联是美国的阴谋吗?

梁孝,美国的经济战、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韩冬雨,莫洛托夫对东欧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Cooper,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5.WCFIAWorkingPaper2008-0018.

近几年苯胺市场充裕,需求不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状态。1995年市场最高价曾达13000元/t,以后一路下滑,到1998年曾降至4900 ̄5300元/t(净水),是近年来少见的低价位,只相当于1990年初的价格水平。由于国家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市场逐步好转,化工市场也有所回升。另外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和全球经济的增长,我国进出口也大幅增加。因此从去年开始,化工市场有所好转,苯胺需求略有增加,价格回升。今年以来,苯胺销势尚好,价格也处于较高价位,目前市场价为7200 ̄7500元/t。预计下半年苯胺市场将以稳为主,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主要原因是:(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一、我国苯胺产量逐年增加,可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现有生产厂家20多家,年生产能力20多万t。主要生产厂家有吉化公司染料厂,辽宁庆阳化工公司、苏州9395厂、南京化工厂、兰化公司、南化公司、重庆长风化工厂、青岛胶南化肥厂、河南开普化工有限公司。烟台合成革厂等。1999年产量14. 27万t,比1998年增加21.4%。预计今年产量在14万t左右,社会需求量约14万t ,产需基本平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相关行业对苯胺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各地新增了一批苯胺生产装置,能力大幅增加。新建装置大多用硝基苯加氢的生产方法,每生产1t苯胺要消耗氢气600多m3, 不少厂家因缺氢不能满负荷生产。另外部分装置陈旧老化,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即便如此,近几年苯胺产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

由于苯胺销价上涨幅度较大,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预计今年产量还会有一定的增加。今年1 ̄3月份已生产2.96万t,同比增加12%。 我国苯胺生产能力较大,若需求大量增加,可靠增产来解决。

二、下半年苯胺需求不会有大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苯胺消费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染料工业上。多时消耗苯胺40%以上,少时则占20%以下,因此染料生产直接影响苯胺市场。苯胺消费构成情况大致是:染料、有机颜料约占苯胺总消费量的17% ̄40%,橡胶助剂、农药、医药、聚氨酯占50%~60%,其他占10% ̄20%。

染料工业是消费苯胺的大户,主要用于酸性染料、碱性染料、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分散染料、活性染料、色酚AS等70多个品种。近几年染料市场一直供大于求,出口有限,还有不少进口。另外为保护环境,国家下令关闭了小染料厂,小印染厂等,染料产量没有大的增加。橡胶助剂也是苯胺另一大用户,主要用于促进剂队促进剂队防老剂甲,防老剂丁等10来个品种的生产。近年来轮胎、三带一管、胶鞋等橡胶制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下降,一些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橡胶助剂销势平平,产量也没有多少增加。其他耗用苯胺的产品,如对苯二酚、二苯胺、环己胺、二甲基苯胺、1,3,5-吡唑酮、农药、有机颜料等也大多供大于求,由于上述情况,苯胺目前在染料方面销势不旺。

由于国家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市场逐步好转。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产销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品价格上涨。染料产量1 ̄5月份同比增加18.9%,橡胶助剂产量同比增加22.1%,也等于增加了苯胺的用量。另外苯胺是聚氨醋塑料的原料MDI、TDI的原料,近年来我国聚氨酯工业发展较快,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是MDI,TDI产不足需,要靠进口来解决。为满足国内需要,近期建成了一批MDI、TDI生产装置,将会增加苯胺的消费量,但是这些装置不少都配套有苯胺生产装置,苯胺产量也会增加。目前我国市场还没有根本好转,苯胺下游产品销势还不旺,下半年需求虽有增加,但估计数量不会太大。

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将引起苯胺价格的波动

去年以来苯胺价格上涨,并不完全是需求大量增加所致,而与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有很大的关系。去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大幅涨价,苯胺的主要原料纯苯价格也随之上扬,带动苯胺价格攀升。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油价起落变化频繁,频创新高,最高曾达39.5美元/桶。由于沙特又决定增产原油,近日油价又开始回落,但将会维持在25美元/桶以上的价位。我国原油价格已和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将会随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因此后期苯胺价格会相对稳定,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四、苯胺进口减少,对国内市场影响的力度减弱

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苯胺产不足需,要靠进口来弥补,有的年份也有少量出口,总的来说是进口大于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苯胺产量不断增加,进口量呈下降的趋势。近年苯胺进口量见表1。这期间也有部分出口,多时1000多t,少时几百吨,因此对国内市场已无大的影响,预计今年进口还会减少。

综上所述,下半年苯胺市场将以稳为主,价格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表1 近年我国苯胺进口情况 万t

年份 进口量

1992年 2.35

1993年 1.32

1994年 1.19

1995年 1.16

1996年 0.65

19年 0.55

1998年 0.48

1999年 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