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现今世界如此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2.厄尔尼诺/拉尼娜转换对市场的影响

3.中石化下次的油价是涨还是降,能不能提前知道?

4.从美国过去60年经济和货币发展,带来的思考和转机?

5.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6.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油价历次调整一览表_往期油价

在中石油、中石化提出上调油价的提议之后,发改委15日向两大集团紧急征求成品油价格的发布形式,要求在16日上报方案。金银岛市场分析师何杰英称,不排除此次公布调价文件形式或有变动。回顾历次调价,不难发现,发改委调价文件中公布的是各地区的零售吨价,各地的批发与零售到位价均由各地物价局通过吨升转换系数计算而来,因各地物价局换算系数不统一,造成在实际销售中存在差距。尤其在广东市场吨升转换较为频繁,按升价销售和按吨价销售有较大差异。因此,发改委借此次调价来进一步规范成品油调价发布形式。由此可见,此次调价不仅是价格方面的调整,或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微调。

对整个石油板块利好,所以上周石油板块整体走好。

回答来源于金斧子股票问答网

为什么现今世界如此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

 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在此之前,国内成品油调价于2018年有过一次“五连跌”,但2019年以后,国内油价再无“四连跌”。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

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1

 随着国际油价上演“过山车”行情,国内油价在经历了“四连涨”后,有望迎来“四连跌”行情。

 8月9日24时,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机构预测本轮成品油价格将呈现下跌行情,迎来年内的第五次下调。

 在本轮计价周期内,国际油价曾跌至半年来最低水平,回吐自俄乌以来所有涨幅。8月4日,美国WTI原油期货结算价下跌2.34%,报每桶88.54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下跌2.75%,报每桶94.12美元。8月8日,布油开盘后继续下跌,截至发稿时,报每桶93.42美元,距离每桶90美元关口仅一步之遥。

 受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低影响,机构测算,截至8月8日,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第九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每桶99.38美元,变化率为-1.64%,预计国内汽油、柴油下调幅度为每吨110元,折合汽油、柴油每升下调0.08元左右。

 在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韩政己看来,近期,国际油价整体呈现区间震荡的走势,投资者继续保持观望,国际原油在经历此前下跌后已经位于2月初以来的低点。当前,市场对经济衰退前景的.忧虑情绪升温,投资者担心这将严重冲击能源需求增长前景。

 不过,韩政己也表示,供应面对油价的支撑仍然存在,特别是在OPEC+仅小幅增产后,OPEC(欧佩克)难以增产的问题再度被投资者关注。此外,随着伊核谈判重启,美伊关系也越发值得注意。

 2022年国内成品油历次价格调整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

 “国际油价下跌是由政治、经济和金融这三点因素叠加造成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在接受中新财经访时表示,“经济衰退时候,能源消费需求会趋弱。”因此他认为,后续国际油价还存在下跌空间。

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2

 此前国内油价历经“四连涨”,不少燃油车车主直呼顶不祝但好消息是,现在国内油价有望迎来“四连跌”。8月9日24时,也就是今晚,国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启。在此之前,国内成品油调价于2018年有过一次“五连跌”,但2019年以后,国内油价再无“四连跌”。

 目前来看,油价是朝着下跌的趋势发展的,有望迎来年内的第五次下调。截至8月8日,第9个工作日,相关机构预测油价累计下调幅度为100元/吨,折算下调为0.08-0.09元/升左右,算下来加满一箱油(50升)可节省4元。

 如果算上此前三次累计下调的38.5元,那油车车主加满一箱油(50升)将累计少花41.5元。国际油价方面,8月8日,布油开盘后继续下跌;截至9日,价格接近每桶90美元

 据统计,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过14轮调整后,汽油价格总计上调1740元/吨,柴油价格总计上调1675元/吨,呈现“十涨四跌零搁浅”格局。如果今晚油价下调,那今年国内油价将呈“十涨五跌零搁浅”的格局。

调价窗口今晚开启,国内油价或现四连跌3

 今日(9日)24时,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开启。机构普遍预测,本轮国内油价大概率迎来“四连跌”,同时也是年内第五次下调。

 对于原油价格变动,中宇资讯分析师胡雪分析称,国际原油前期在库存回落及OPEC+消极增产的影响下维持趋强,但进入8月以后,受经济下滑、燃料油需求走低、原油汽油库存上涨以及亚洲疫情反扑等利空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开始震荡走跌。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徐娜指出,本轮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底部不断下移,原油变化率由正转负,并在负值内不断加深,调价由搁浅向下调转化。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模型显示,截至8月5日收盘,国内第9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变化率为-1.62%,预计汽、柴油下调80元/吨。按升计算为92号汽油下调0.06元,95号汽油及0号柴油分别下调0.07元。

 中宇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本轮第9个工作日,中宇原油估价99.89美元/桶,原油变幅为-1.34美元/桶或-1.45%,汽、柴油对应下调120元/吨。

 据金联创测算,截至8月8日第9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99.38美元/桶,变化率为-1.64%,对应汽、柴油下调110元/吨。

 以上述三家机构最小预测值及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轿车计算,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3元。加上此前三次累计下调38.5元,加满一箱将累计少花41.5元。

 202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历14轮调整。汽油价格总计上调1740元/吨,柴油价格总计上调1675元/吨,呈现“十涨四跌零搁浅”格局。如果此次价格下调落实,2022年成品油调价将呈现“十涨五跌零搁浅”的格局,同时将成为自2019年来首个“四连跌”。在此之前,成品油调价于2018年以“五连跌收官”。

 根据“十个工作日”原则,下轮调价窗口为8月23日24时。尽管OPEC+增产大幅小于预期,但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指数回落,利空原油消费,原油消费下滑将打压油价。

厄尔尼诺/拉尼娜转换对市场的影响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为此,美国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的推动.各国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中石化下次的油价是涨还是降,能不能提前知道?

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拉尼娜现象往往导致价格下跌

A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农产品现货价格涨跌互现

我们对以往11次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后太平洋中部和中东部气温超过NOAA海洋厄尔尼诺指数正常水平1℃)12个月内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后,在CME和CBOT买卖的农产品现货价格往往上涨。以前,期货市场总是忽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未在厄尔尼诺现象开始时迅速进入升水现货状态。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投资期货的平均回报率为正数。厄尔尼诺现象对豆类和玉米的影响最大,而对小麦、水稻和牲畜产品的影响较小。历次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结果各不相同,有时造成农产品价格暴涨(12—13年),有时导致价格暴跌(19—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越强烈,市场波动率往往越高。

那么最近的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与以往相比有何特点?首先,若干商品2016年6月的平均现货价格高于2015年6月,包括玉米、大豆、豆粕和瘦肉猪。其他商品价格下跌,包括豆油、小麦、活牛和乳制品的价格。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农产品现货价格涨跌互现。

由于预感到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我们曾警告称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或许在另一个方面也与19—1998很相似:都在新兴市场发生严重危机之际来临。19—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于19年6月开始,当时泰铢跌破其美元紧盯汇率,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最终蔓延到全球,其高潮是俄罗斯债务违约以及对冲基金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于1998年8月倒闭。19—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堪称史上最强,也是唯一一次导致农产品通胀调整现货价格下跌的厄尔尼诺现象。此外,在19年和1998年,商品价格普遍暴跌,包括油价大幅下跌。

显然,19—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与最近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在2016年6月,WTI原油价格与2015年相比平均下跌19%。WTI原油价格于19年到1998年期间下跌27%。但两者也有区别,从2015年6月到今年6月,美元现货指数涨幅低于1%。从19年6月到1998年6月,美元升值幅度较高,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因此,由于美元升值,此次现货价格涨幅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小。

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与以往历次厄尔尼诺现象相比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期货市场在最近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陡然进入升水现货状态,导致持有多头期货头寸的投资收益减少。例如,这在玉米市场十分明显,玉米现货价格上涨11.3%,但按2015年6月和2016年6月的平均收盘价计算,投资期货回报率(在到期前展期10天)仅为2.6%。小麦期货似乎没有预见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现货价格下跌9.4%,而再投资期货合约回报率为-18.8%。不过,虽然市场同样没有预见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大豆期货差别不大,大豆价格在4月、5月和6月初暴涨,部分原因是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减弱,阿根廷和巴西普降暴雨,作物受损。

B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各品种的波动率不同

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波动率往往接近历史平均水平,但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越强烈,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越大。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过去三个月,玉米、黄豆和小麦的波动明显加剧。按期货价格每日变动的年化标准差计,玉米去年的实际平均波动率为26.27%。在1959年以来的12次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玉米的平均波动率仅为20.04%,而正常没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时期平均波动率为20.68%。

同样,大豆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的实际波动率为24.09%,比厄尔尼诺现象时期和正常时期的历史正常水平高大约2%。鉴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以及大豆市场在以往11次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表现,这大致符合预期。鉴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黄豆的实际波动率接近预期。

小麦价格和小麦的实际波动率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程度低于玉米或大豆。不过,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小麦的波动率为26.69%,高于平均水平,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之一致。从历史来看,小麦在以往11次厄尔尼诺现象时期和正常时期的波动率接近23%。

在2016年年初,农产品的期权隐含波动率向历史低位直落,特别是玉米和大豆期权的波动率。事实上,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减弱,南美部分地区普降暴雨,玉米和大豆的波动率大幅上升,达到2012年以来的新高位。小麦期权的隐含波动率也上升,但幅度没有这么大。

C厄尔尼诺现象转变为拉尼娜现象的风险很高

今后几年或许会一直保持高波动状态,特别是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减弱,转化为强烈的拉尼娜现象时。以往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会在12至24个月内转化为拉尼娜现象。12—13年、1982—1983年及19—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过后便是如此。拉尼娜现象往往导致粮食市场的波动异常剧烈。

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强度与19—1998年不相上下,两者并列史上最强,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中东部温度比正常季节水平高2.3℃。温度于2015年12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问: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即将变成强劲的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往往导致美国、加拿大边境沿线的天气变得寒冷潮湿,美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变得温暖干燥,并影响全球天气模式。以往历次拉尼娜现象引起农产品市场动荡,玉米价格大起大落,农产品价格往往在异常剧烈的波动中下跌。

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拉尼娜现象的风险很高,从以往三次峰值温度比正常水平高2℃或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来看,它们都在两年以内变成拉尼娜现象,并且有一次(12—13年)在6个月后便形成拉尼娜现象。

自1959年以来,全球经历了8次明显的拉尼娜现象和12次明显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本文而言,明显的拉尼娜现象是指NOAA海洋厄尔尼诺现象指数低于正常水平-1℃,明显的厄尔尼诺现象则指高于正常水平+1℃。

D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

在以往12次厄尔尼诺现象和8次拉尼娜现象达到明显门槛后12个月内农产品通胀调整现货价格的平均走势,结论很明显: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拉尼娜现象往往导致价格下跌。与大多数其他农产品相比,大豆产品(大豆、豆油和豆粕)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反应通常更为强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往8次拉尼娜现象引起的价格反应各不相同,而且不同产品的价格也不相同。对我们而言,这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每次厄尔尼诺现象各有特点。每次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其次,每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作物生长区域的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各不相同。最后,每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的经济状况不同。例如,最近的2010年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美联储正取接近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2009年和2010年商品价格和股票市场暴涨,带动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无视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如果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那么在拉尼娜现象低于海洋厄尔尼诺现象指数正常水平-1℃后12个月内出现的价格下跌,或许不过是对之前厄尔尼诺现象期间价格上涨的调整。对于担心农产品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安慰。在大多数时候,农产品交易价格本就很低。除大豆和豆粕之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在最近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并未显著上升。

除了平均价格下跌之外,拉尼娜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导致市场波动异常剧烈。玉米、黄豆和小麦在拉尼娜现象期间的实际波动率比正常时期和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实际波动率平均高1.5倍。不过,历次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波动率也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拉尼娜现象越强烈,海洋厄尔尼诺现象指数最低值的负数值越高,则农产品价格波动越剧烈。

图为拉尼娜现象与玉米期货波动率

图为拉尼娜现象与大豆期货波动率

从美国过去60年经济和货币发展,带来的思考和转机?

油价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根据国际油价行情来确定的。

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最主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改委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1。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2。 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将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3。 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第二阶段: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号)》:1。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油、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2。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3。完善价格调控程序。

第三阶段: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主要内容:1。设定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2。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3。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4。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

总得来说,我国现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主要挂靠三个国际油种: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用这三地原油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布伦特:迪拜:米纳斯=4:3:3。成品油的定价以原油成本定价为基准,再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运费、炼油厂的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即国家发改委规定最高的零售限价,各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同时国家设置了调控的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成品油的调价周期为十个工作日,即一般两周调整一次。但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则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

虽然已经历次改革,但是现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成品油定价、调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目前成品油调价依据为国际原油变化率。虽然多数时间两者保持较强同步性,但前者受供需的影响更大,后者对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形势等更为敏感。若后期能够将我国的成本加成方法发展成为市场定价法,则能细致的反映市场情况。

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及民权的施政纲领。他任期内的第一个年度预算就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战争、非经济衰退引起的财政赤字。1963年财政赤字将达70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降到了1939年以来的最低点。1963年11月,肯尼迪被暗杀。副总统约翰逊成功就任

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政治遗产提出了“伟大的社会”,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此之前三年每年开支增加只有2%。联邦财政赤字迅速上升,此外,还有一项开支也在大幅度扩张,那就是对越战争。1968年越战高峰期,美军投放兵力高到53.1万人。联储是马丁。

马丁任期内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没有跑赢不断上涨的通胀率。在六十年代,美联储的威望很低,很多人认为,联储应该与财政部协同支持总统的统一决策。约翰逊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1967-1968年,马丁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利率下调到2%以下,M1和M2的供应量快速增加。

当时经济学界被凯恩斯主义统治:即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尽管这样带来通胀。当时,最流行的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发明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要想降低失业率,扩张货币增加通胀即可。到了1969年,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

美国GDP掉头跌到3.1%。通胀快速上升,而失业率直接飙升至6%。美国迎来第一次滞胀危机。二战后,世界和平黄金期给欧美世界带来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60年代末,军用技术民用化红利和劳动力红利消失,西德、日本崛起,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出口额占比快速缩小,黄金储备逐渐减少,美元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进入周期性衰退。滞胀的出现,标志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1967年,菲利普斯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澳洲,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中国经济。1968年,尼克松成功当选第37任总统。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尼克松上台后与中国建交,同时,结束了越战,缓和了与苏联关系。

尼克松对经济及金融一窍不通。当时美元摇摇欲坠,布雷顿森林体系处在崩溃的边缘。1969-10年,尼克松为了消除通胀,一定程度上实施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美联储也提高了利率。通胀率缓和到4.5%,但GDP依然没有好转,10年和11年都停留在3.2%的水平,失业率高达6%。11年为连任他放弃了紧缩政策

11-12年,时任联储伯恩斯(格林斯潘的老师)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直线飙升,M1增长率超过6%,M2增长率超过12%。在伯恩斯大肆放水之际,11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黄金价格突然快速飙升,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被疯狂做空。人们都把不需要的美元换成德国马克或其他坚挺的欧洲货币。

德意志银行在日购买2亿美元,然后决定不再从事货币操作。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央行马上跟进,关闭了本国的外汇市场。5月的第二个星期,4亿美元的黄金流出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到二战以来的最低点。8月12日德国马克兑换美元升到20年最高位。财政部副部长保罗.沃尔克意识到美元崩盘在即。

在1965年,戴高乐将法国存放于纽联价值4亿美元的黄金转运回了巴黎。当时,美国财政部只剩下不到20亿美元的黄金,不到美国对外偿付义务的15%。当时黄金官价已经从35美元翻番涨到了70美元。沃尔克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美元兑换黄金,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遭到否决。

11年8月15日晚上,尼克松突然向全球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关闭美元兑换窗口;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以及劳资谈判干预。次日,纽约股票大跌3%,外汇市场一片混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1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重点是干预物价,控制通胀。

12年至13年,鸡蛋上涨49%,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13年4月,家庭主妇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全国抵制肉类运动。尼克松花了一整年的功夫强控物价,结果物价失控,甚至造成严重的短缺灾难。美国人在和平年代第一次发生了物资短缺,市场上的牛肉、食品大量消失了。尼克松总统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者。

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对以色列宣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报复尼克松向以色列提供,20日沙特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疯狂上涨。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到12美元一桶,党晚尼克松滥用职权对司法部进行“大”,31日众议院启动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即水门。

14年5月物价报复性上涨。8月经济跌入低谷,尼克松下台,副总统福特接任。14年GDP实际增长率为-0.5%,物价上涨12%,失业率达9%。标普500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美国爆发第二次严重的滞胀危机。美国人发现,全球石油价格已回落,而美国深陷滞胀泥潭,滞胀问题根源在美国自身。

福特实施了减税法令,削减费用、平衡预算等措施,美联储实施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福特接手的这两年,GDP增速反弹,通胀最低降至4%左右,不过失业率下降不明显。16年福特本该连任,但由于福特上台后特赦了尼克松引发不满,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最终败给卡特。

卡特放弃了紧缩政策,选择了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M1增速最高时达8%,M2增速保持在12%以上。在经历了15年的负增长后,美国GDP16-18年增长率都在5%左右。而美国的失业率和CPI依然高于GDP增长率。19年两伊战争爆发,油价在短短一年内涨了3倍。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美国通胀率直线飙升,从16年的6%上升到了19年第四季度的12.7%,失业率依然高达6%以上,GDP增速则急转直下,19全年增长率仅为3.17%。卡特将通胀归结于国民过度消费和贪婪,严重依赖石油。整个70年代,美国告诫人们,要缩减需求、节约石油。

卡特性情不稳定,一口气将整个内阁十三名成员全部炒掉,于是启任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他是推动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如今,美元遭遇全球围剿,美国陷入滞胀泥潭,他想挽回点什么。沃尔克不受任何理论约束,坚持实用主义,且以手腕强硬著称。

沃尔克其实用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即盯住利率和货币总量。1980年初,通胀率疯狂飙升。1月21日,黄金价格达到历史新高每盎司850美元。沃尔克先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到12.5%,4月进一步拉升到历史前所未有的21%。进入5月,通胀率高到15%。这一年,美国GDP增值率跌至-0.26%。美国经济滑入第三次滞胀危机

沃尔克这种暴力去杠杆的方式,扼杀了市场的流通性,完全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砸了卡特总统的饭碗。卡特总统执政这几年,美国经济除了失业率、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全面败退外,美元面临严重的国际信誉危机,甚至巴黎乞丐都公开拒收美元。财政赤字不断上涨,在1980年高达740亿美元。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拉弗担任了里根的经济顾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成功入主美联储,蒙代尔和拉弗的供给学派则入主白宫,凯恩斯主义失去政治统治席位,美国经济决策开始被新的经济理论所驾驭。此后一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糟糕的时刻,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

沃尔克一直用高利率政策,坚持高度紧缩不放松,白宫像热锅上的蚂蚁。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为其赢得不少同情票。8月4日,里根提出的减税法案顺利地在参众两院通过。但是,里根团队里的格林斯潘、伯恩斯等并不完全支持减税政策,他们担心减税会增加赤字。这一年财政赤字创下新纪录。

沃尔克用稍微降低利率作为交换条件与里根达成共识,促使里根紧缩财政,并增加税收。1982年8月19日增税法案便获得通过。1982年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崩盘,全年GDP增长率跌至最糟糕的-1.8%。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衰退达44个月之久,最糟糕的股票、债务和信贷市场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

美联储委员们投票决定在1982年第一季度“不再增加货币供应”,并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14%。沃尔克能做的只有坚持到底,当时,一群来自俄亥俄州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到美联储门前抗议示威,要求沃尔克下台,撤销美联储。包括里根,所有人对沃尔克都咬牙切齿。终于在1983年,通胀率下降至3.2%。

1982年10月,道指从8月的770涨到了1000,这场危机从10算起到1982年肆虐了十三年。企业破产数量达25300 家,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最高时达10.8%。都创下了二战后最高记录。1982冬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悄然进入历史性的拐点。

1986年通胀率降到1.9%。1983年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长率为4.5%,年高达7.2%,1982年之后25年间,年增长率达3.3%,与二战后25年间的增长水平相当。大量投资从高通胀的商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货币基金。延续几十年的大牛市拉开序幕。事实证明沃尔克忍受短期痛苦,先把通胀压住是对的。

货币是经济稳定器;如果货币大幅度贬值,市场价格则会全面扭曲,市场机制整体失灵,经济则会陷入混乱,经济衰退、停滞以及大规模失业则不可避免。只有货币价格稳定,通胀被控制,经济和就业才会增加。只是抗通胀这个过程中,货币大幅度紧缩,带来经济下滑、失业增长的痛苦和阵痛,让人煎熬。

沃尔克对内为美国经济创造了稳定的价格环境,促进市场机制自我复苏,酝酿了信息技术革命,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核能技术;对外一扫1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颓势,缔造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及金融市场,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几十年的房地产、股票及金融大牛市。

1983年,美联储换届,沃尔克成功连任。之后,里根先后任命了马丁、赛格尔等四位理事,他们掌控了多数票,试图执行宽松货币政策。1987年6月1日沃尔克递交了辞职信。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1990年,格林斯潘放弃了弗里德曼时代的货币数量目标,转向利率调节。从此,货币供应彻底失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此后,滞胀危机,加入更多的元素:债务危机、资产泡沫、汇率危机、楼市危机……2010年2月2日,83岁的沃尔克嘶声力竭地说:我在此想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银行机构仍靠纳税人的钱提供保护,继续随意投机的话,危机还是会发生的……

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0 年11 月,1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3、1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0 年至19 年的10 年中,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3-1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3 年到1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3 年和1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8 年和1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3 年-1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来支持经济扩张。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银行甚至不知道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改弦易辙,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干预。

首先,里根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89号汽油的价格:

每升价格:8.35元

每吨价格:11190元

拓展信息:

89号汽油,是指它含有89%抗爆震能力强的“异辛烷”。于是辛烷值的高低就成了汽油发动机对抗爆震能力高低的指标。如果用89号汽油,当然不容易产生爆震。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我国高辛烷值不足,结合我国炼油工业的实际,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车用汽油》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起草修订,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7930—1999,GB17930—2006和GB17930—2011。本次修订既考虑了国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要求,也考虑了车用汽油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的现状,以及油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和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需求,主要指标与欧洲现行标准水平相当,满足了国内第五阶段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