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别的替代能源的开发_原油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对别的替代能源的开发
1.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2.地球的石油能源。还能让我们用多久?
3.原油价格上涨或下跌意味着什么?
4.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作用
5.当今国际形势的预测
20世纪70年代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进入80年代,欧洲的石油消费增长呈下降趋势,北美的石油消费显现持续的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美的石油消费量赶上欧洲后继续增长,并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2002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2年在全球石油消费比上年略有增长(0.2%),中国增幅达5.8%的情况下,欧洲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十分低迷,出现了1%的负增长(耿彤等,2003)。
欧盟国家本来是石油消费税最高的国家,但迫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近年来仍在不断地提高石油消费税。燃油税已经从1998年的每升41.7欧分提高到2000年的45欧分,从2002年起又提高到50欧分,以此来限制石油消费(李文,2003)。与此同时,欧盟国家还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实行税费减免,以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欧洲卓有成效的能源消费下降与欧洲国家所取的这些油气安全战略是分不开的。下面以法国和英国为例,简单讲述一下西欧的油气安全战略措施。
一、法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法国的油气储量和产量
法国是一个矿物燃料比较贫乏的国家,每年的矿物燃料总消费量大约是24000万吨油当量,然而国内商业性一次能源的产量(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仅为800万吨油当量,而且产量还在迅速下降。
2000年法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980.1万吨,仅占世界石油剩余可探明储量的0.01%,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460.1万吨增加了35.61%。而法国2000年的石油产量为142.5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0.04%,比1999年的石油产量154.5万吨减少了7.77%。1999年法国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44.05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0.0099%,与1998年的剩余探明储量相比没有变化。1999年法国天然气的产量为30.02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减少了7.8%。
2.法国的油气贸易
由于法国的矿物燃料比较贫乏,所以法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油气来满足消费。2000年法国进口原油8562.7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3%(见表5-1)。
表5-1 2000年法国油品产量
续表
(据程哲生整理的法国《Bulletin Mensuel》,2001)
1998年法国进口管输天然气259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为98亿立方米,合计为357亿立方米。1999年,法国进口液化天然气102.6亿立方米,进口管道天然气为307.6亿立方米。2000年法国进口天然气428.5亿立方米。
3.法国的油气消费
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些放慢,但其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迅速的增长。其油气消费见表5-2及表5-3。这两个表的数据说明法国的油气消费处于增长态势,且1999年与1998年相比,其油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大的比例,并有增长趋势。
表5-2 1990~1998年法国油气消费量 (单位:石油为百万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1)
表5-3 法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表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法国位于西欧(图5-3)。法国是一个自立意识很强的国家,具有独立的立场,并且实行国家主导型经济,同时法国油气贫乏,而油气消费却很大,为了保障法国的能源安全,法国十分重视矿产储备。其实行储备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安全,而且是以保障国家广泛的综合性安全为目的。由于法国国家的特点、经济运营特点和储备目的等方面的原因,其储备内容大多保密。但法国在形式上实施储备的主题是财政部和科技产业部。实际上法国国防部也根据需要参与储备筹划,并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3季度法国的石油储备量为2259.2万吨,可用天数为96天。法国全国有15个储气库,储存能力为800万吨当量油,这一数字是法国平均104天的消费量。
图5-3 法国的地理位置
法国天然气输气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套是完整的让天然气流往各个方向的高压输气系统;另一套是同该系统相连接的两大输气系统Antenna,其中的天然气仅单向流动。Antenna还承担高压输送天然气的任务,但他们仅是高压输气主系统的当地分支管道。
19年底输气管网的管道总长度为32000公里,其中的90%归高压输气系统所有,其余的归Gazzzz du Sud Ouest所有。由于有了NorFra,法国将成为一个欧洲天然气输送枢纽。法国对于欧洲的能源安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位于西欧的中部,它构成向其邻国输送天然气和电力网络的枢纽,同时它的公路、铁路和运河/河流等,对于运输和集散石油产品及固体矿物燃料也起着重要作用。
法国的能源政策主要有三个重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与法国经济的配套性。
法国的能源安全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考虑的,在法国能源的供应是无法完全自给自足的,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运输和化工等领域,人们还无法找到一种现实可行的石油替代品。除非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否则法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仍旧需要依赖于进口的大量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因此,法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进口的能源能够有多种来源渠道和多样的产品,并且用户也能非常灵活地适应能源的供应的话,那么,依赖于进口能源也未必会影响法国的能源安全。
除了这种外在的限制因素外,如何确保最终用户,尤其是工业用户能够得到稳定的能源供给,对于保证法国经济向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获得稳定的供应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能源生产、运输、销售体系为基础,而且必须同时从长期(供给的安全性)和短期(能源供给的质量、可获得性等)两个方面考虑。
如果能源定价能够使当地“使影响能源安全的外在因素内在化”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市场是有效的。但由于法国的能源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就要确定一个从经济、社会和外交上考虑都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所确定的安全水平会影响整个社会,因而不能单独让企业管理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必然会局限于各自部门的经济利益。就供给的安全性来说,“价格信号”可以反映持续开发导致的石油被过度消耗的问题,但是从世界经济竞争和能源供给充足的角度来看,市场却不能提供这种“价格信号”。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来解决,但是又受到来自社会和经济上的压力的限制。如果用户能够做好准备自己来解决供给中断的问题,那么,签订可中止天然气或电力供给合同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在国内,法国在工艺技术和地理环境许可范围内,不断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如核能、水力、薪柴和其他一些新型的和可再生的能源。为了降低发生危机时可能遇到的风险,能源供给的来源在地理位置上要尽量分散。法国天然气的进口主要有四个来源(北海、荷兰、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另外,法国从北海、中东、非洲等地进口石油,做到使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就油品而言,法国国内的13家炼油厂可以灵活的提高原油加工的各种产品。从13年到19年,法国一次能源和最终能源消费构成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能源结构分布向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诸如国际能源机构或欧盟等组织联合取行动的方法。建立战略储备,制定应急措施,以及取各种联合方式都有助于在参与国之间建立起能源安全保障。进行天然气管网和电网的地区性联网,同样有助于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地区性联网可以缓解临时性供应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部门可以建立各种影响能源供给和需求的体系。这些体系包括法规,鼓励能源生产、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措施,以及在能源生产领域投资的长期等。
15年1月法国在有关内阁会议上为确保矿产稳定供给而确定了第7次基本,提出:
1)积极推进国内外探矿开发活动,加强地质矿产调查总局的工作;
2)加强节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支援矿业领域和有关公益性机构内外的研究活动;
4)强化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国的双边合作。
在法国的第8次中(1981~1985),将促进节约、开发利用国内矿产、扩充储备制度、推进产销国之间的协作等作为同样重要的政策项目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中。
法国创设储备制度的直接契机是前述的第7次基本,但在确定第6次基本时,就已经提出,为防备紧急事态的发生,应该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矿产进行必要的储备。15年1月创设了储备制度,在确定了具体的后,于同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实施储备。这主要是对金属进行储备。法国储备物资的保管主要利用民间的营业仓库。
法国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
1)将1980年能源消费量控制在2.05亿吨石油当量;
2)1985年将能源进口依赖程度减少到62%;
3)开发新能源技术(开发替代能源、海洋石油等),推进其工业化。
法国取的节约能源措施:
1)依据节约能源法(14年),使产业、住宅等部门合理使用能源;
2)对大规模消费能源的产业进行特别征税;
3)提高汽车的税率。自14年起,设定年度石油进口额的上限;扶植本土的石油公司,扩大G-G、D-D的往来。
为了使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化,大幅度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15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24%);促进高反应堆的商业化;开展节能的研究和开发;开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的研究和开发。
二、英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英国的油气产储量
截止到2001年1月1日,英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6.82亿吨,比上一年的剩余石油探明储量7.03减少了2.9%,2000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27亿吨,比1999年的产量1.36亿吨减少了约6.62%。英国1999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7545.6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7645.53亿立方米减少了1.31,其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1048.43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产量958.73亿立方米增加了9.36%。天然气液体产量2000年为836.3万吨,1999年为883.7万吨。
2.英国油气贸易与消费
1999年英国天然气的商品量为988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896亿立方米增加了10.2%,1999年英国进口天然气为14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52.2%,1999年出口天然气液体387亿吨,比上年增加14.5%。1999年英国进口原油3932.1万吨,比1998年的3944.7万吨减少了0.3%,1999年出口原油为8505.2万吨,比1998年的出口量7965.1增加了6.8%(见表5-4)。
3.英国的能源政策与地缘政治战略
英国虽然是一个产油国,但是由于的不可再生性,经济对油气的强烈依赖性,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英国制定了其能源政策目标,以及节能措施。
表5-4 1999年英国原油及油品进出口情况 (万吨)
(据程哲生根据英国《2000年英国能源统计摘要》所整理的统计资料)
(1)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
1)使国民理解努力开发技术的重要性;
2)引导北海石油天然气等英国本土能够取得最大利益;
3)节约能源,优先发展煤炭和原子能技术;
4)促进有经济意义的能源技术开发;
5)尽可能地扩大国际间的合作机会。
(2)英国取的节能措施
1)在热输送和热交换领域推行能源节约;
2)在燃烧中节约能源;
3)改善隔热材料,热力泵,在建筑物中利用工业废弃物。
同时,英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量不断进行评估,确保掌握确切的油气量,为制订新的能源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再回收技术,减少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严重浪费状况。对于海上平台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开发,为进一步进行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并将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开发物资进行研究开发。
英国有比较丰富的煤炭。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英国将继续促进煤炭生产的稳定和增产,使煤矿高效化,改善煤炭的使用技术,对于煤液化和汽化进行大力研究。在原子能方面,英国扩大对改良型气体冷却堆的利用,促进浓缩和再处理工作。另外,英国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技术。
英国通过海外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为此英国鼓励民间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强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事业。
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能源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能源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引起了人类生产技术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木炭时代到煤炭时代,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以至原子能开发和各种各样新能源登上能源的消费舞台,都曾使几近停滞的文明开始新的发展。
现代人类社会依赖两种能量的供应:1.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2.维持社会生产力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第一种能量便是食物。在人体内部,各种物质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它们不断地发生着化学变化,为此必须有促进化学变化的热能,这就要从食物中摄取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这些物质经转化而在血液中慢慢“燃烧”,使之产生氧化热,以维持必要的体温。由此而得的热能,通过使用肌肉这一“机械”而转化为运动能,以从事活动和工作。
三者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食物中必须有蛋白质,有钙、铁等矿物营养素。它们构成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原材料,靠它们制成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生命要进一步进行运动,则必须供给燃料,即能量,这就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个人只要失去能源的供应,就将无法生存。
第二种能量则是人类进行生产所必须具备的能源,它和原材料、生产工具共同构成了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只要有了资金、材料和劳动力,社会建设就不存在问题了,如果没有能源,人类就不能建设城镇、村庄,不能制造机器,不能开动火车,不能从事各项研究活动。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煤炭、石油或铀等能源好比现代社会的米、麦和面包。离开了能源,社会就将停滞以至灭亡。
人类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现在,一般都把每人每年平均能源消费量作为大体衡量该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因为能源消费增长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正面关系,这就是说,能源消费增长,会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而个人收入增加又意味着对商品和社会服务有更大的需求,这就又导致消耗更多的能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地球上的能源种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前者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后者则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存在于自然界中,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利用,而每一种新能源的被发现和被利用,又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能源的变迁史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从能源的利用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原始阶段(火的利用)、木材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代和最后能源时代。煤炭和石油属于化石能源,它们的发现历史已相当悠长,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煤炭,希腊2000多年前也开始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近代才达到实用化的地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对煤炭燃料的开发利用,直到20世纪前半期,煤炭始终占据能源的权威地位,统霸着热源、动力源和电力源。可以说,产业革命以后,文明的发展是靠煤炭推进的。
19世纪末,石油开始开。1859年,美国人多列依库开发油田成功,使长眠于地下的石油成为大量供应的燃料。尤其是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发明,使得石油制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更加迅速地推进了机械文明和近代文明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石油最终动摇了煤炭的权威地位,在能源消费结构内跃居第一位,占50%以上。现在,大多数工业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作能源,正因如此,每当石油出现紧张时,人们就普遍关心起能源问题来。
今天,人类利用的几乎完全是非再生能源,因此,人们迟早要面对化石燃料完全耗尽这样一个现实,必须探索新的能源。化石能源必将逐步过渡到最后能源时代。据专家预测,2070年以后,世界将进入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和核能、增殖堆等能源为主导的“最后”能源时代。
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当今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都是亿万年前古代太阳能的积存,远古的生物质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生长,但是经过地壳变化,翻天覆地,这些生物质被埋藏在地下,受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慢慢地变成了碳氢化合物,这是一种可以燃烧的矿物质。
然而,这种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壳的巨大变化,已不可能在地球上再次出现。尽管今后仍会有地震发生,而地球本身早已进入了稳定期。否则,像过去一样的造山运动,恐怕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说,现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只能是用一点,少一点,这种天赐的能源是有限的,值得人们珍惜。
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一些国家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中国的水能较为丰富,但是大多数尚未很好地开发利用,若能合理开发,将是弥补电力不足的好出路。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水电开发又开始重视,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没有更多的廉价石油和煤炭供火力发电,及早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水能,把电力工业和基础农业同时发展起来,将是现实可行的。例如巴西在发展水电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如瑞士、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水能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能尚未大量开发利用。我国的水能利用率仅及印度的1/2。加速水电开发势在必行。发展经济需要能源,但是从上述能源看,经济增长不能无限增加能耗。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一些靠消耗别国能源的国家,不加节制地增加能源用量不是长远之计,明智的办法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能源。因此,美、日、德、法等国,在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方面加大了投入。实际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渐做到经济有增长,能耗不增加,甚至有的国家总能耗还略有下降。它们已经认识到天赐有限,何况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大部分靠进口。如日本,国家小,不足,不能靠拼能源去增强经济实力,只能从技术上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有限的,开展综合利用,使物尽其用,毫不浪费。
我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紧迫感还不强,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例如,我国比欧洲国家的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低20%;在农业方面约差10%,工业方面约差25%,民用商业方面也差20%。发展中国家浪费能源的现象比较普遍,技术越落后,浪费也越大。
化石能源不仅有限,而且同时也是多用途的宝贵。煤炭、石油、天然气除作为燃料使用外,就经济价值而言,作为化工原料更为合理。剖析这些物质的成分,它们都属于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合成的好原料,可以制造合成纤维、塑料、橡胶和化肥等等。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些宝贵都燃烧掉,将来子孙后代搞化工合成就没有原料了,岂不要遭后人唾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珍惜有限的自然,人类应有长远的考虑。
如果20世纪70年代节约使用化石能源,是从防止世界产生石油危机考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不仅是考虑不可再生能源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产生的影响。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许多国家元首和首脑出席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并提出了《21世纪议程》。我国人口多,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虽低于外国,但是绝对排放量却居世界第三位,当然不可忽视。亚洲地区新兴国家较多,能源消耗量大,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不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直线上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令人忧虑,我国几乎40%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威胁。主要是因燃煤过多而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过高引起的。酸雨对农林业影响巨大,仅南方江、浙7省因酸雨减产的农田就达1.5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亿平方米,林业及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这难道不惊人吗?所以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国际上每年都有能源环境方面的会议,关于使用化石能源的排放标准已有许多限制议案。人们越来越关心这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能源与环境政策制定者正在研究对策。关键还是要在技术上取措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烟囱林立,人们把烟雾腾腾的伦敦称为“雾都”。然而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个雾都?
在20世纪,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世界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把《21世纪议程》当做制定政策的依据。各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迫切需要解决能源问题的焦点上,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目的,进行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攻克难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防止环境退化,各国共担责任。”中国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最近几十年以来,人们经常可以在传媒中看到“能源危机”的警示。所谓“能源危机”,是指现在人类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化石能源)耗尽时,还没有找到替代能源这样一种危险。
能源危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这样两个事实——能源消耗量的直线上升及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的能源使用量比1900年大了30倍,这一统计还是属于比较保守的。
由于世界人口的2/3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的能源消耗只等于富裕地区市民的1/8,他们正在大力工业化,能耗量增长极快,他们有权利要求避免繁重的劳动和单调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能源奴隶”来代替。
早在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作过一项估算,那时每个美国人使用的动力如果产生于体力劳动,则相当于古代150个奴隶的劳动量;20世纪70年代,这个数字已增到将近400个奴隶;至2000年已推进到1000个。这些能量所做的,就是过去奴隶曾做的劳动,如烧饭、送人往来、打扇、司炉、浆洗衣物、清除垃圾、演奏音乐以及其他家务劳动。现在干这些劳动的不再是人力,而是机器,正是这些机器,代替了人的劳动,消耗了动力,消耗了能源。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需求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必将猛增,能源供应的短缺将给人类带来困难。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地壳中的蕴藏量究竟有多大?虽然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总是有限的,连续不断地大量消耗下去,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天要枯竭,这是历史的必然。以煤炭为例,它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全世界最终可以开发的煤约11万亿吨,经济上有开价值的约有7370亿吨。
有人估计,人类到2112年时将会消耗掉煤蕴藏量的一半,到2400年,地球上的煤将会全部用光。石油怎样呢?虽然它的开时间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已经感到“石油枯竭”的威胁。今天人们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就是“石油危机”。世界石油蕴藏量究竟还有多少呢?据土耳其权威的《石油》杂志的估计,大约仅够用至2030年前后。总之,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石油的绝大部分将被耗尽,到那时,人类将不得不转而起用其他能源。
地球的石油能源。还能让我们用多久?
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以下影响:1. 成本上升:高油价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燃料费用,这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2. 经济增长放缓:油价上涨可能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支出下降,进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3. 能源需求下降:高油价可能会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寻找替代能源,从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4. 通货膨胀加剧:高油价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从而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推高物价。5. 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油价上涨可能与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有关,如冲突和战争等,这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和经济增长放缓。
原油价格上涨或下跌意味着什么?
都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不加以节约使用的话,用不了多久就会枯竭。然而实际上呢,现如今的石油非但没有枯竭,反而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石油会枯竭吗?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著名的地质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日提出了 石油将会在未来枯竭, 并且他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预测,画了一个钟形曲线图,在这张图中,石油产量将会在10年左右达到高峰,之后会越来越少,直到枯竭。
最开始,他的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后来,地球上可供开的石油真的变少了许多,于是人们将石油会枯竭开始大肆宣扬,深入民心。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石油开量并没有真的减少, 又过了几年之后,石油的产量不断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上升。
在随后几十年里,由于探测技术提高,以及矿井开难度降低,越来越多的油田被发现,可供人们使用的石油也越来越多,人们每年开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美国还开发了页岩油,导致石油产量进一步提高,因此中东和俄罗斯才想要降低石油价格,抵制美国页岩油的开发。
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石油产量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多。
而且,石油实际上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而这些物质含碳量极高, 是碳-氧循环中的一环。 也就是说,只要地球生物不灭绝,地球就能够持续不断地制造石油。由此可见,只要地球还有生物,石油就不会枯竭。
石油的储备量石油的储备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人类探测技术的提高而增加。事实上也果真如此, 最近这些年来,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逐年增加。
而且,很多油田被关闭并不是油田没油了,而是油层较深,或者是含油量不高,导致开成本急剧上升。此时继续开该油田需要较高的投资,但回报率较低。
而开含油量丰富的、浅层的新油田不仅投资更少,而且回报率更高,因此很多石油公司宁愿关闭亏本的老油田,然后去开发新油田。
从这些来看,石油产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低,而是不断地提高。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既然石油不会枯竭,那为什么各国还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呢?关于这件事,其实有两点重要原因。
首先是石油分布不均匀,而且开难度不一。 在一些开难度较低,且量大的地方,当地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石油;而在开难度较高的地区,当地开石油的成本就会显著上升。
虽然每个国家开石油的成本不同,但是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开石油成本低的更有市场,因为它即使以很低的价格出售仍能够盈利,但其他国家却只能赔本。
因此,很多国家虽然也在开石油,但开的越多,亏损越多。但如果自己不开石油,那相当于把经济命脉交给了其他国家,原因是别国可以通过断供石油来威胁本国经济发展。所以在一些国家,开发石油也不是,不开发石油也不行。
另外,石油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发生。而全球变暖又威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所以,联合国对各国的碳排放量有一定的要求。
正是因为如此,各国才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比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但是新能源技术想要完全取代石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原因很简单,一些设备无法连接新能源技术,比如:使用石油作为动力的车子,无法使用电能驱动。
另外,目前的新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还无法全部代替石油。人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新能源的转换效率,提高能量使用率,才能够尽快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总结地球上目前的石油储备量,能够供人类用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石油属于化石能源,在使用时会带来环境问题,所以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石油能用50年左右,这是小油瓶在课本上学过的内容,小油瓶也曾经一度深信不疑,但是大学选择油气类专业学习之后,认识也随之改变。小油瓶想说随着石油工业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提升,石油再使用100-200年问题应该不大,理由如下
1、广义石油包括哪些?大家通常说的石油是油气类的统称,根据储藏形式和油品的不同,石油可划分为两种:常规石油和非常规石油(重质油、稠油、页岩油、致密油等)。天然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划分,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包括近10年来最火的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可燃冰等等)。
这些石油仅仅是人类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种类,或许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未知领域和未知区域发现新的石油种类也未可知。
2、现有认识程度下全球还有多少石油?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全球剩余的常规石油可储量为4523亿吨,国内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天然气已出62.9万亿方约等于501亿吨,剩余天然气可储量为4381亿吨。
此外按照每年油气勘探提交的储量增加比计算,未来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待发现量达3065亿吨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除常规油气之外,非常规油气也是油气的重要补充,据统计全球非常规油气可总量为5834亿吨
目前非常规油气中勘探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就是页岩气了,在美国页岩气成本已经降到很低了,相当于桶油28.3-42.5美元,已经做到了比中国东部老油田桶油成本还低,近10年来中国也加大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已经先后建起了涪陵和威远两大页岩气生产基地,据报道在鄂西又发现了地质量达11.68万亿立方米的页岩气。
除了页岩气领域发现之外,目前中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和物(可燃冰)成藏理论创新与开发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试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这种古老又年轻的开发能力了。为什么说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呢,古老在于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久远,年轻在于人类对其发现和研究时间较晚,因此他又被称作未来能源。
这种未来能源潜力巨大,就储量而言,可燃冰非常丰富,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炭含量的两倍。仅海底探查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3、石油可以用多少年?有了已知剩余量,再有每年全球消耗量,这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了
根据推算,全球剩余的石油可量约为9000-10000亿吨,按照全球原油产量43.82亿吨推算,全球石油还可以开200年时间;
按照全球5.3万亿方的天然气产量,全球天然气可160年以上。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当今能源 科技 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相信人类必定能发现更多的油气种类,有效提升目前老油田并不是很高的收率,油气在近200年还能一直持久,像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很早以前就有所谓的石油枯竭论,或者是有限论。
其主要观点如下:
1)地球上的是有限的;
2)人类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使用,用不了多久就会用完的;
由于石油对现代工业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石油还能用多少年?有人估计,如果现在地球上人不再勘探新的油田,且消费保持不变,那么还能够用50年(BP石油公司在2017年6月份发布了《2017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16年底全球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2707亿吨,比上一年增长0.9%,储比为50.6年。)。实际上类似还有很多估计,大约是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实际上这种估计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每年原油存储量增长比每年的原油消费增长要多的多 。
而且每年的原油消费都是变化的,比方说,近五十年来,原油的消费已经翻了很多倍,如果50年前估计的话,可能早就用完了。
比方说,1987年,全球原油已探明储存量930亿吨,全球原油产量为30.92亿吨,由此推出当时开年限为“仅为”30年左右。而实际上,2017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已探明的储存量为2707吨,接近三倍。
2017年,原油的日均消费接近1亿桶,约为1300多吨 。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能源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替代。原油的重要性在下降。但 是中短期内,原油的地位不容动摇 。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的边际收成本正在提高,如页岩气;因为简单的油已经被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收成本更高的。不过技术也是在进步的,技术进步将会缓解这种情况。但是究竟能不能跟上速度呢?还不好说,但是不用太担心 ,能量是守恒的 ;
能源是一门学问,要想真的弄懂,还有很多要学习的部分。就个人来说就不用担心原油能不能用完了,反正这辈子是用不完的了。 发展中的问题自然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 。自有专家来解决这些事情。
正如著名的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在谈及能源转型的未来时所预言,“石器时代的终结并非因为石材的耗尽,而石油时代也将在原油枯竭之前终结”。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作用
原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源,原油的价格下降意味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衰退.原油价格上涨则说明经济发展良好.那么下面具体给楼主详细讲解:
1、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求关系是影响任何一种商品市场定价的根本因素,燃料油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到2003年国内燃料油的产量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而进口占到供应总量的半壁江山,进口数量的增减极大地影响着国内燃料油的供应状况,因此权威部门公布的燃料油进出口数据是判断供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加坡普式现货价格(MOPS)是新加坡燃料油的基准价格,也是我国进口燃料油的基准价格,所以MOPS及其贴水状况反映了进口燃料油的成本,对我国的燃料油价格影响更为直接。
2、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
燃料油是原油的下游产品,原油价格的走势是影响燃料油供需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燃料油的价格走势与原油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据对近几年价格走势的研究,纽约商品WTI原油期货和新加坡燃料油现货市场180CST高硫燃料油之间的相关度高达90%以上,WTI指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其期货合约在纽约商品上市。国际上主要的原油期货品种还有IPE,IPE是指北海布伦特原油,在英国国际石油上市。WTI和IPE的价格趋势是判断燃料油价格走势的二个重要依据。
3、产油国特别是OPEC各成员国的生产政策的影响
自80年代以来,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最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其石油剩余可储量是有限的,并且各国的生产政策也不统一,因此其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无法与OPEC组织相提并论。OPEC组织国家控制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石油,为了共同的利益,各成员国之间达到的关于产量和油价的协议,能够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所以该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生产政策对原油价格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4、国际与国内经济的影响
燃料油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石化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材和轻工行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燃料油的需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在经济增长时,燃料油的需求也会增长,从而带动燃料油价格的上升,在经济滑坡时,燃料油需求的萎缩会促使价格的下跌。因此,要把握和预测好燃料油价格的未来走势,把握宏观经济的演变是相当重要的。
5、地缘政治的影响
在影响油价的因素中,地缘政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缘政治中,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国内发生革命或,中东地区爆发战争等,尤其是近期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和加剧,都会对油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回顾近三十多年来的油价走势不难发现,世界主要产油国或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都会反映在油价的走势中。
6、投机因素
国际对冲基金以及其它投机资金是各石油市场最活跃的投机力量,由于基金对宏观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并具有"先知先觉",所以基金的头寸与油价的涨跌之间有着非常好的相关性,虽然在基金参与的影响下,价格的涨跌都可能出现过度,但了解基金的动向也是把握行情的关键。
7、相关市场的影响
汇率的影响。国际上燃料油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以美元标价的国际燃料油价格势必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利率的影响。利率是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利率的变化,可了解的经济政策,从而预测经济发展情况的演变,以及其对原油和燃料油的需求影响。所以汇率市场和利率市场都对油价有相当的影响。
当今国际形势的预测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机构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负责执行大会决议和指导该组织的管理;秘书处,在理事会指导下主持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内设有一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协助该组织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输出国组织公报》(月刊):《石油输出国组织评论》(季刊);《年度报告》;《统计年报》。
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
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为防止石油价格飚升,欧佩克可依据市场形势增加其石油产量;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则可依据市场形势减少其石油产量。
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译称欧佩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产油国家为抵制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保卫石油、维护民族利益而组成的国际专业性组织。1960年9月成立,其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维也纳。至1988年共有13个成员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 5国为创始国。其他成员还有: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国家的石油产权、开、提炼和经营长期被外国垄断资本所操纵。该组织旨在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取集体行动,同国际石油垄断公司进行谈判,以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在70年代,该组织为保护成员国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提高石油标价的协议,并单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标价的决定,从而取得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支配权,一度使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并为推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进入80年代后,由于世界石油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该组织先后取“减产保价”和“减价保产”等措施,被迫不断降低石油价格和限制成员国的产量,使该组织逐渐丧失调节石油价格的支配权。这一发展趋势非短期所能扭转。
除了上述13国石油输出国组织外,还有地区性的国际石油组织。如1965年10月建立的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和1968年 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后者的成员国在1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以石油为武器,取提价、减产、禁运、增股和国有化等措施,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组织还于16年设立国际发展基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的高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这种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已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源对经济良性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比2000年翻一番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发展指标。本文对中国能源形势和世界对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能源利用应立足国内,走能源利用多样化、高效化的路子,中国完全有能力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1中国能源供应形势
1.1传统能源
从中国能源赋存及利用现状看,主要能源结构是煤炭和石油,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左右。水力发电、天然气、煤层气、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所占比例很小。本文所称传统能源是指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水能和核能。
1.1.1煤炭
2000年,煤炭生产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66.6%,预计2005年的产量为20亿t左右。根据有关部门预测,1000m以浅远景总量28600亿t。截至2003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0660亿t。我国煤炭储量丰富,按目前的开规模,可供开上百年。但煤炭开最大的问题一是浪费严重,二是环境成本大。据载,国有煤矿每出1t煤平均要动用2.5t的煤炭储量,损耗2.48t的水。以煤炭大省山西为例,山西省每年挖5亿t煤,就使12亿m3水受到破坏,相当于山西省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平均每生产1亿t煤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面积约245km2。2002年以来,山西省煤炭开每年造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地表塌陷等损失达300多亿元,即每生产1t煤的代价为70多元。1980―2004年山西省煤矿安全事故“吞噬”了17286人。20年中累计排放烟尘达1743万t,地下空区已达2万多km2,占山西省面积的1/7,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土地面积达6000km2。如果再加上煤炭燃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煤炭利用成本更高。这样的状况,本身对中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环境也是希缺,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具有不可逆性,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所以,中国今后要限制煤炭过度开,实现煤炭产量逐步稳定增长,同时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积极推进清洁煤技术,缓解煤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1.2石油
2000年石油生产为全国能源产量的21.8%(折合为标准煤)。据有关部门评价,全国石油可总量200亿t左右。在世界石油剩余可储量中中国占2.1%。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进口原油超过1亿t。中国在石油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探明程度低,只有33%;二是相当一部分大型油田增产稳产压力增大,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9%,而消费量同比增长16.8%,产量增长远落后于消费增长;三是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进口又以货物贸易为主,受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和国际政治局势影响较大。
“十五”前4年,中国加大油气勘探力度,累计投资1000亿元,探明了8个地质储量大于1亿t的油田和3个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m3的气田。有关院士、专家预测,随着勘探技术进步和生油理论的突破,中国将迎来石油勘探“二次创业”,前景光明。
所以,加大勘探力度和生产能力应成为中国石油产业的首选。
1.1.3天然气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结果(不包括南海南部海域),中国天然气可量22万亿m3。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4万亿m3,待探明天然气地质量30.6万亿m3,探明程度12.5%。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可储量平均年增长10%。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0年里,中国天然气年探明储量在5000亿m3以上。
中国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中,天然气占3.7%,而世界平均水平是三者基本平分天下,天然气占28%。但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2004年为408亿m3,同比增长16.4%。
天然气替代煤炭,还有巨大的环保作用。按照西气东输工程每年120亿m3的天然气,即意味着可替代900万t标准煤,减少排放烟尘27万t。
所以,在今后的5年中,中国应提高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1.1.4煤层气
煤层气是一种与煤炭相伴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气体,也称为瓦斯。由于煤矿瓦斯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较深,而对其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其实瓦斯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其燃烧值与天然气相当,有效利用煤矿瓦斯既可以缓解能源紧张,又有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降低煤矿安全事故。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总量34万亿m3,与天然气量相当,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可约在14万亿~18万亿m3。2004年全国开煤矿年抽放瓦斯总量(折合甲烷纯量)达到12.6亿m3,但利用率不到30%。
中国煤层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山西、重庆和贵州地区。2005年11月1日,中联煤层气公司在山西沁南实施的潘河项目一期工程竣工,进入商业运营。2005年完井100口,其中15口井已经产气,平均日产气达1500m3。该项目以获得的754亿m3探明储量为基础,共安排909口井,分三期建设大型煤层气田基地。“十一五”期间,仅山西省煤层气产能将达到50亿m3,其中中联煤层气公司产能预计近20亿m3。
煤层气的利用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是薄弱环节,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煤层气的推广应用。
1.1.5水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力发电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8年中国水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1%提高到2001年的8.7%,年发电量增加了4倍多。但相对于中国水利能源总量,这个比例仍然很低。全国水利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历时4年的复查结果表明,中国内地水利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kW,年发电量17534亿kW,相当于212亿t标准煤的发电量。截止2004年底,装机容量约1108亿kW,占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5%;年发电量3310亿kW,占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的19%。
在水能利用方面,中国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处于世界前列,而且还有很大潜力。根据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kW,开发程度达到70%左右。
1.1.6核电
在世界局势缓和和科学技术提高的背景下,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安全、洁净的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中国已建成11座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00万kW,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6%。2004年法国核发电量的比例占其国内总发电量的78%,日本装机容量为4574万kW,占国内总发电量的30%。
中国铀矿比较丰富,在国际局势继续缓和,人类理性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锻炼后的今天,中国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核电。
1.2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人类能源的希望。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类能源有可再生、用之不竭、潜力巨大和利于环保等特点。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各能源消费大国均把这类能源的开发利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将会逐步降低,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替代会越来越大。2004年6月,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形成了包含1个具体行动方案的《国际行动如果能够具体落实,到2015年全球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人口将达到10亿。举两个国家的例子加以说明。
日本:日本是矿产非常贫乏的国家,其国内煤炭、石油储量很少。其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2%,石油进口占世界的11.6%,天然气占12.7%,居世界第三位[1]。但日本坚持能源来源多样化和能源利用节约化的路子,大力实施石油替代战略,其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7%降低到2001年的48%。15年日本56%的电力来自石油,2002年为19%,今后的目标是2012年降到16%。据2001年度统计,日本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达45万kW,2003年又上升到88.7万kW。在过去10年里,太阳能发电的单位成本下降了90%。新能源被日本视为“国产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力、废弃物发电、海洋热能、生物发电、绿色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1980年,日本推出《石油替代能源法》,设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DO),开始大规模推进石油替代能源的综合技术开发。日本2005年能源白皮书显示,2004年日本共投入1.7亿日元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和研究,投入1346万日元用于风力发电的开发和研究,投入7190万日元用于生物能源研究。日本制定的目标是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和常规能源的节能量要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0%,2030年分别达到34%。目前日本风力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到2010年将达到200万kW。2004年6月新出台的《基本能源政策》强调,为了更大程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将进一步寻求能源多样化,核心是依靠核电,鼓励使用天然气,减少石油比重,到2010年将石油的消费比重降低到46%,天然气提高到15%。在日本,新能源也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中。安装了发电装置的新型路灯逐渐普及,它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动照明。日本还对购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家庭补贴50%安装费用。如果家庭太阳能发出的电白天不用的话,还可以卖给电力公司或者[1-2]。
德国:德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消费量占世界的3.2%,居第6位,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5.5%,天然气占13.0%,居世界第二位。但10年来,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几乎为零[2]。2004年8月新的《可再生能源法》生效,保证20年内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给予一定补偿,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能源长期的目标是到2050年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中可再生能源至少要供应50%。德国出台用优惠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曾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未来投资》,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200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突破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0%,年销售额达100亿欧元,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0万t。2004年太阳能装置增加50%,达到300MW。德国风力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4%,满足全国4%的用电需求,是全世界风能发电量的1/3。德国还在加大开发海上风能发电力度,到2010年达到风能发电3000MW。
另据了解,欧盟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达到22%;北欧国家提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替代核电。法国到2010年将达到22%;英国到2010年将达到10%,2020年达到20%;丹麦目前风能发电比例达到18%,而且还在继续发展。澳大利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达到12.5%;美国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从现在的1%增加到5%。
中国情况从目前技术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看,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期投资大,成本高。但站在国家角度,把环境因素考虑进来,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利用成本至少增加一倍。再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可再生能源最终将替代矿物能源,成为能源利用的主力军。因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应用,争取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中国可再生能源丰富。据测算在今后20―30年内,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预计每年可达8亿t标准煤。对于风力,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比较可靠的资料是,中国陆地10m高度可供利用的风能为2.53亿kW。陆上50m高度可利用的风力为5亿多kW。现在,大型风机的高度可达100m,这个高度可利用的风能更大。世界上公认,海上的风力是陆地上的3~5倍,即使按1倍计算,中国海上风力也超过5亿kW。所以,中国的风力远远超过可利用的水能。研究表明,地球地热能的蕴藏量相当于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消耗几百亿年。中国地热丰富,仅已发现的地热露头点就有3200余处,全年天然放热量折合35.6亿t标准煤。另外,中国还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质能(乙醇、沼气)、海洋能等。
虽经多年的开发利用,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依然很低,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还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同志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十分形象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既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的原因,一是“人们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它当然就不出力”。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例如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本是原国家计委太阳能产业化示范项目,1999年投产,原年产6MW,但投产后供不应求,2005年利用外国资金以补偿贸易方式投资4亿元扩展到年产70MW,总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仍供不应求,但9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这并不是中国不需要太阳能,而是国外有扶持可再生能源法律和实行可再生能源优惠上网电价以及全社会分摊费用,从而促进了当地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
中国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相信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将会取得快速发展。
1.3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甲烷水合物,可燃冰,是近20年来在海底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是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冰状可以燃烧的固体。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的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1995―2000年,日本对甲烷水合物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根据超声波勘探结果推测,其周边海底埋藏着约7万亿m3的甲烷水合物,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使用量。日本制定了自2001―2016年的“甲烷水合物开发”,2004年在日本近海开始试验性开。
甲烷开面临的问题,一是效益问题,开的经济价值;二是技术问题,甲烷也是一种导致地球环境变暖的物质,如果在空气中扩散,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中国海洋物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说:“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人类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它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中国从1999年开始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5年来已在南海北部陆坡、南沙海槽和东海陆坡等发现其存在的证据,据预测,前景十分广阔。
2国内基本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国内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问题同时意味着潜力,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立足国内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中国能源潜力较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重要能源矿产探明程度均比较低,石油为33%,煤炭(1000m以浅)为37%,天然气为12.5%,油页岩和油砂仅为6%。中国的能源潜力还是比较大的,通过加大勘探力度,能较长时期地缓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
2.2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中国潜力巨大
2000年,中国每万元GDP的能耗是1.45t标准煤,是发达国家的3~11倍。
一是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如几个消耗大户,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消耗量的80%左右。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中国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t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t标准煤,下降64%。据测算,每年节约或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来自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进一步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单位GDP能耗的降低。
二是浪费严重。据统计中国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t标准煤。再如中国房屋单位面积暖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2倍,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
2.3从国际经济政治角度看,中国必须保持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低依存度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的人均能源消费增加意味着巨大的绝对量。作为消费大国,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每一个大的行动,都会引起各国高度关注,进而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由于中国大上电解铝项目,氧化铝的港口价格从2002年的1800/t多元涨到目前5800/t元,增加了2倍多。同期,中国钢铁项目投资增速过快,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仔细分析,国际价格剧烈波动,除了上述实际的供需变化外,相当程度上是国际资本炒作和国际政治的原因。
首先,以氧化铝为例,世界超过70%的氧化铝被美国铝业的7家公司控制,氧化铝的价格事实上被垄断。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和氧化铝消费国。根据中铝发布的数字,2005年1―9月份全球的氧化铝生产量4526万t,需求量4616万t,缺口仅为90万t,占需求量的2%不到。不难看出,这是以很小的缺口谋取高额利润。
石油。这次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高涨,受损最大的是中国、印度这样的石油消费增长快且原油进口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大国,受益最大的是富油国和美国等资本大国。1993―2003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年增1.73%,亚太地区年均3.75%,其中中国、印度4.5%。2004年亚太地区一次性能源消费超过欧洲、美国,对外依存度达到67.9%。从全球看,国际石油市场目前呈现出原油供应充足和原油期货价格趋高的两面性。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36.亿t,消费量是36.37亿t,产销基本平衡,2004―2005年也没有出现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巨大缺口,但价格波动异常剧烈,非供求因素是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石油历来是重要的外交手段。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节节攀升以后,靠着石油发大财的富油国的外交政策逐渐强硬起来。1998年以来,伊朗年均石油外汇收入翻两番,恃此优势,伊朗在核上对美国越来越强硬,和欧洲的谈判也陷入僵局。新上任的内贾德总统根本不理会美欧让其放弃铀浓缩的要求,反而要报复在近期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投票中追随美欧的印度,甚至扬言要“在世界地图上抹去以色列”。俄罗斯近年石油产量连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成为油价飙升的最大受益者。其准备赶超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无论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还是要求美国撤出中亚或是拒绝美国要求对伊朗施压还是近来在西伯利亚石油管线建设问题上,俄罗斯都表现出相当的强硬。委内瑞拉每天向美国提供150万桶原油,是美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这大大支撑了查韦斯对美强硬的外交政策,是唯一一个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表决中反对对伊朗施加压力的国家;对古巴则以优惠价格每天供应5.3万t原油;对利比亚,则警告美国实行封锁将受到切断供油的惩罚[3]。
美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资本优势,通过发动战争、武器和资本输出,一方面推行其全球战略,主导世界走势,另一方面在保证国内汽油低价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原油资本市场赚取巨额利润。
中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且进口原油的80%以上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近来美国在关岛增兵,与菲律宾、印尼搞军事合作。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很不利。所以,保持较低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是中国能源政策首先考虑的因素。
3 中国能源需求和供应预测
2004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90年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t标准煤。按照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计算,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量将达到23.2亿t标准煤。纵向比较,在国家取得力措施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通过加大水电、核电、天然气、煤层气以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投入,这几类能源可以提供3亿t左右标准煤的能源,煤炭和石油提供20亿t左右标准煤的能源。所以,中国环境压力和石油进口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完全可以立足国内,保持较低的对外依存度,进而走自己设计的发展之路。
4 建议和结论
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经济的另一含义是节约和效率。从经济理论角度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节约应该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价格机制能够促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因为节约本身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基本途径。所以,导致利用粗放的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问题。如技术改造,当企业不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技改资金或在若干年内通过技改节约的资金不足以弥补技改投资时,企业就没有节约的积极性。所以,利用高效化的设计,应本着增加企业粗放利用的成本,提高其利用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的政策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节约能源利用,主要手段是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构,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性产品的涨价。有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不无担忧地提出性产品的涨价将考验两种社会制度[4]。
因为涨价后企业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把通过涨价增税增加的公共财政转化为社会保障返利于民,否则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公共财政的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用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弥补方式一是弥补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二是支持新事物的发展,以实现社会进步。而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时间不长,还存在许多缺陷,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所有权派生的支配权、使用权、开发权和收益权是所有权的实质内容。产权不清,价格改革很容易成为一些掌权者和利益集团谋利的工具。回首国企改革中的国资流失,就可看到这种借价格改革掠夺的危险有多大。中国宪法规定,矿产(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能源)属于国家所有,但在的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事实上的地方所有、企业所有等谁占有谁所有的现象,致使国家所有权虚化。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既没有从矿产开发利用收益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又未能很好遏制乱滥挖等矿产开发利用秩序混乱的局面。
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应从经济活动前沿撤退,淡化对经济数量增长的追求,完善和运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使改革成果惠及每个人包括每个农民;完善和运用法律和政策解决产权制度、交易制度中的缺陷,防止全民资产由于制度缺陷流向少数人口袋,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效率,减少浪费。
人类对的利用是一个不断提高利用水平,新老不断更替的历史。从石器到金属和塑料等合成材料,从钻木取火到煤炭、石油的开再到水利发电、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所以,绝对的枯竭不会出现。
在的利用中,矛盾往往并不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即经济和政治问题。中国所追求的是在利用过程中,做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因问题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国民的福祉。中国目前在能源供应上的战略选择应是立足国内,保持较低的对外依存度,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长地保证传统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使中国有时间研究开发新型能源,实现对能源利用的平稳更新换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