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国不能也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这种技术?

聊城92号油价今日价格_今日聊城汽油价格

聊城9月6日油价调整如下:

油价行情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于今天24时开启。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国际油价震荡上涨。平均来看,伦敦布伦特、纽约WTI油价比上轮调价周期上涨3.26%。受此影响,国内汽油、柴油零售价格随之上调。

从国家发改委获悉,本次油价调整具体情况如下:汽油每吨上调140元,柴油每吨上调14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1元;95号汽油每升上调0.12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12元。

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5.5元。

山东省今晚24时,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再度开启。汽柴油价格将会上调!下一次调价窗口的开启时间为2021年9月18日。

汽油

92#汽油6.95元0.12↑

95#汽油7.45元0.12↑

98#汽油8.17元0.12↑

柴油

0#车柴6.60元0.12↑

-10#车柴7.12元0.13↑

-20#车柴7.45元0.13↑

为什么我国不能也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这种技术?

凛冽的寒冬还没到来,“菜篮子”先沉了。

西兰花10元一斤,菠菜15元一斤,韭菜花更夸张,达到了18元一斤据农业农村部“全国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检测显示,进入10月份后,蔬菜价格呈现连续上涨态势,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同比上升27.4%。

要知道,目前集贸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仅10.5元/斤,“菜比肉贵”成了真实又魔幻的吐槽,各种调侃段子也是层出不穷:前年猪肉炒白菜,舍不得放猪肉,今年变成了舍不得放白菜,穷得只能吃肉了。

可以说,狂飙的蔬菜价格,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家庭。有网友表示,价格太贵钱包撑不住,也有网友认为,菜农太不容易了,赶上“好行情”能让他们大赚一笔,也算是安慰了。

那么问题来了,菜价身价倍增,菜农真能大受其益吗?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菜价为何会大涨?

事实上,从9月19日开始,有着中国蔬菜价格晴雨表之称的山东寿光,已经发现了“异常”。蔬菜价格指数连涨四周,且还有继续上扬的趋势。

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内,批发商们为收购菠菜而“大打出手”。去年同期的优质菠菜价格为2元/斤,今年已经抬到了5元~8.5元/斤,即使翻了几倍,也不够抢。

“太潮了,叶菜太烂了,至少损失一半以上。”和批发商们比起来,菜农的焦虑有增无减,“水在地里渗不下去,变成明水,好多人家的菜直接全被水泡坏了”。

蔬菜一年种两季,早的在6月20日前后,中期的在7月10日前后下籽,按照规律,可以充足供应,但事与愿违的是,今年的降雨量比往年明显偏多。

尤其九月下旬以后,北方大范围连续降雨,且降温迅速。受大范围、长时间连续降雨影响,不仅是山东,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蔬菜产区均出现菜田受淹现象。

也有村民建了温室大棚种蔬菜,同样损失惨重。由于大棚的外架需要架在土坡上,大雨浸泡后土质松软坍塌,整个也就垮了,大棚虽能挡住雨,却拦不住水,种子根本种不进去,就算勉强种进去了,出苗也很稀。

蔬菜采收困难,又导致收购成本大幅上升。露地种植的蔬菜,通常是机械采收,现在由于积水严重,只能通过人工采收。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以来,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纷纷上涨,就拿复合肥来说,仅9月份,化肥原材料价格的同比涨幅都在1倍以上。再加上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造成暖棚费用增加,不断拉高着蔬菜种植成本。

蝴蝶效应下,不少商户只得采取迂回路线收菜。比如,北京市场上的菠菜主要来自山东聊城,由于减产严重,只有辽宁有少量大棚菠菜可以上市;西兰花主要来自河北廊坊、邯郸,但今年只能从宁夏银川大量采购。

非主产地本就缺少规模经济的优势,加上运输费用陡增,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汽油和柴油的价格年内已经涨了13次,星星点点的因素堆积在一起,最后就通过菜价反映到了餐桌上。

至于这轮菜价还要涨多久,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晶给出了预测:“短期内易涨难跌,后续随着蔬菜生产恢复,一些推迟上市的蔬菜集中上市,部分品种价格也可能回落,但连续降雨已影响到部分地方秋冬茬蔬菜定植,预计冬天蔬菜价格整体偏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指出,随着降雨减少,蔬菜生产会有所恢复,但目前蔬菜基本属于散户运营模式,加上元旦、春节的到来,市场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接下来几个月蔬菜价格维持高位的可能性较大。

尽管如此,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是愁云惨淡一片。因为天气原因,今年的蔬菜产量不仅大不如前,再算上前期投入的种子、育苗、地租、人工、水电费、农资等费用,几乎赔得血亏。

菜农真能受益吗?

蔬菜的特殊性,决定它们不能进行长期存储,时效性极短。因此,虽然菜价上涨,但消费者如果不愿买单,农产品批发商就会减少收购,最后菜只能烂在地里,两头不受益。

犹记得今年3月底,一则短视频揭开了“菠菜贱农”的面纱——在邯郸市的一个农贸市场附近,由于车上的菠菜迟迟卖不出去,一对农民夫妇,最终不得不将这车1300斤的菠菜,以15元的低价,既不舍又无奈地处理给了菜贩。

如今,时间才过去半年,菠菜却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了“菜比肉贵”的地步,但已无菜可收的菜农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菠菜价格不断飙涨,而坐以待毙。

“手里有菠菜的菜农,可能还能赚点钱,但这个钱,只能说是老天爷赏的,到明年又该亏钱了。”有奔赴东北进菠菜的菜贩表示,“现在东北的菜农很高兴,但他们想不到,只要菠菜供应恢复正常,还有谁会担着每斤菠菜光运费都要一块多的风险,千里迢迢去进货?”

通常来说,蔬菜交易过程中有包括菜农、菜行、批发商、零售商和购菜者这几类参与者,处于金字塔最下层的菜农,对定价没有任何话事权,能控制价格的往往是菜行和批发商。

菜行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蔬菜成熟时大量收购,待得菜价涨到最高点时出手,此后蔬菜会流进全国各省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商转入各大商超进行零售,超市会根据批发价格最终定价。层层加码的过程中,菜农始终是最弱势的一方,能获得其中的一成收益,已是万幸。

而无论蔬菜生产、加工还是流通,这条产业链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各种成本的攀升,一方面让蔬菜的批发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也让蔬菜利润率不断走低。

根据农业农村部重点检测的28种蔬菜年均批发价来看,2011~2019年,我国蔬菜价格呈现着波动上升的趋势。

但价格上涨,并不代表着“赚钱”。据农业农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蔬菜行业利润率高达85%,这一数据到2018年将为40.09%,整体蔬菜成本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8年时间,跌了约45%。

“想要把菜经营得好,还得砸更多的钱。”在河北省正定县西舍村,清源禾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清山介绍,由于环保要求,近年来合作社在农药的使用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尽管今年肥料一再涨价,也只能硬着头皮用。

“这些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虽然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但也增加了投入成本。”黄清山说,除此之外,真空预冷等设备的投入也很大,“这个账不能细算,细算就该哭了。”

就像无法走出的怪圈,菜价卖的再高,但菜农就是不赚钱。对于这点,黄清山感到无奈:“有年夏天,市场上的香菜曾卖到了每斤五六十元甚至80元,但因为天气影响,地里香菜少,没了量,还怎么赚到钱,多数情况下,某种菜价格很高时,广大菜农基本是处于亏本状态的。”

时至今日,大部分人还是一味将菜农的处境归结于“盲目跟风种植”,但蔬菜行情变化极快,踩到点上并不容易,能感受到今天市场对菜的需求,却无法预知明后天会是怎样的行情。

其次,正常的生产情况下,蔬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一到上市季节,基本都是批量上市,在相关产品的原产地附近,经常出现烂市的情况。

好在农业部门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指导农业种植,但探索尚未完全成熟,靠天吃饭的菜农,仍然要面临冒险的“博弈”。

通货膨胀来了吗?

一说到涨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通货膨胀,今年尤其明显。

不只是蔬菜,各类商品价格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上涨,上到大宗商品、能源,下到毛巾、纸巾等日用品,全球都涨了一轮。

印度蔬菜价格翻番、日本肯德基无薯条可卖、韩国一公斤牛肉1090元通货膨胀的舆论压力下,国外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疯抢潮”,宜家、沃尔玛的货架被购买一空。

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货币发行多了,会使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但需要厘清的是,央行并没有大量印发货币,国内此次蔬菜大涨,更多是因为极端天气因素,导致蔬菜大减产,从而引发供需失衡。

去年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网络上也有人不断宣扬“通胀来了”,再看看现在,猪肉已经跌破成本价格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次菜价上涨的种类大部分是绿叶菜,而像胡萝卜、土豆等农作物,并没有出现离谱的价格。

此外,蔬菜生产周期短,叶菜如小白菜、菠菜、韭菜等生产周期约在30~50天左右,比猪肉这种动辄大半年的生产周期要好太多,因此,供应端的问题也只需要这点时间就能缓过来。

退一步讲,我们还有“菜篮子工程”兜底,这项在1988年就开始建立的服务体系,正是为了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而生。

历经33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蔬菜匮乏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蔬菜最丰富的国家,产量、消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

目前,我国蔬菜产销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年产量超过7亿吨,人均占有量1000斤,平均一天约三斤蔬菜,从长远来看,供应方面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所以,蔬菜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概率是不大的,反过来,此次的蔬菜价格上涨,也不是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

再多说一点,我国还是全球唯一拥有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大部分商品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近来年,我国还在不断增强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尤其在粮食、能源、矿石等原料方面,当价格出现大幅异常时,我国会动用储备物资,保障供给从而平抑物价。当大宗商品的价格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就能维持在目标范围之内了。

尽管供应链暂时受阻,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北方雨季的结束和南方蔬菜的上市,不久后就能看到菜价的渐渐回落,大可不必为恐慌而恐慌。

不如趁着菜价还未降下去之前,先享受难得的“吃肉自由”吧。

中国的燃料乙醇产业是有的,而且做得不错,之所以不为人知是因为国情不同。2001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在9个省市进行乙醇汽油试点工作。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6省全面使用;其它省市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江苏省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6市;山东省济南、枣庄、济宁、泰安、临沂、聊城、菏泽7市;湖北省武汉、襄樊、荆门、随州、孝感、十堰、宜昌、黄石、鄂州9市;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沧州、衡水6市。同年批准成立燃料乙醇试点企业。2005年时产量达到50万吨,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应用跃居世界第三。2006年的时候产量达到160万吨,与2001年的3万吨相比增长超过50倍。问题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当时我国是借鉴美国经验,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使用玉米。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温饱问题刚解决不久的中国,这种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占据大量耕地的生产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2006年的12月发改委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使用企业生产,现在中国燃料乙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从非粮作物中炼制生物燃料。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燃料乙醇在巴西能得到如此重用。巴西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甘蔗生产国和出口国,甘蔗供远大于求,大量炼制燃料乙醇可以消耗多余的甘蔗,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废气,对巴西显然利大于弊,当然大量发展。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偏远落后地区依然严峻,通过消耗粮食来生产当下并不迫切需要的燃料乙醇,在很多人看起来就是浪费,也不符合国情。可用于生产乙醇的非粮作物包括甜高粱,木薯,甘蔗,秸秆,废弃木料以及某些城市垃圾。中国目前主要集中于秸秆炼制燃料乙醇的项目上,目前秸秆主要用于田地天然施肥,用途较窄,国家一直在推行秸秆利用多样化,将秸秆炼制燃料是一条好出路。但秸秆中的有用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制乙醇工业化难度较大,效率低且污染较大,所以一直未能广泛推广。不过这个状况可能会得到转变,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有了重大的突破,提出干法炼制木质纤维素,乙醇占比达到9%,且污染比较少。目前已经取得专利并和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开始批量生产。未来中国的燃料乙醇事业会怎样,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