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粮油价格趋势_2008年粮油价格趋势图
1.现在物价上涨和08年的奥运有关系吗?
2.关乎每个人的饭碗!一文梳理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体制性问题及改革方向
3.2008年金融危机
4.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5.ABCD四大粮商是怎样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
1. 世界粮食日的资料
世界粮食日 1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
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一、“世界粮食日”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1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3年和1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FAO 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五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
联合国人 *** 动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球有4.5亿人挨饿。
当时世界只有45亿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增加到10亿。
从19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两种粮食观,即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粮食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悲观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到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世界粮食形势的好转,悲观主义思潮也逐渐被盲目乐观情绪所取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性的干旱,粮食歉收,爆发了粮食危机。
严峻的现实又把盲目乐观情绪一扫而光。“世界粮食日”的诞生说明人类对粮食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
二、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二战以来,每37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倍,再加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粮食供应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 1955-1985年间,世界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翻多,但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5%。
这些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粮食增产不仅仅由于耕地的增加,更多的是通过对土地的过分使用实现的;二是由于对耕地的过分使用,造成了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等,最后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耕地。 土地的肥力主要是通过土地间歇休闲以再生养分来维持的。
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休耕地的面积必须缩减,久而久之使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甚至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增加土地肥力,施用大量无几化肥是当今世界粮食增产的只要技术手段之一。
然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却被人们所忽视。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的化肥,都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
各种农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50%。过剩的化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很大的威胁。
1。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引起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自然过程,但化肥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 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污染地下水。
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中的水流移动,或透过土层进入地下水。 2。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过量而单纯地施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或碱化;另外,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有的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例如,施用磷肥不可避免地给土壤带来镉、锶、氟、铀、镭、钍等有害物质。
施用磷肥过多,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十甚至上百倍。有些化肥中还含有有机污染物,如氨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酚,特别是用炼焦厂废气生产的氨水,含酚类超过千分之一,施用后造成土壤酚污染。
3。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化肥对大气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 N2O 所造成的。
氮氧化物气体进入大气使大气质量变坏。特别是氧化二氮气体在对流层内稳定,可上升至同温层,在光化学作用下,与臭氧发生双重反应: N2O + O3-->NO + O2 NO + 02-->NO2 + O2 该反应消耗臭氧,破坏臭氧层。
有人推测,到2000年时,臭氧将应氮肥的施用而减少2%。 4。
近海生物受到化肥威胁 大量化肥的流失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已成为海洋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赤潮的发生,使海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类、贝类中毒或死亡。
5。化肥也会危害森林 最近西欧不少国家发现,一些远离工业区和交通干线的农业种植区内,大量树木不断死亡。
调查证实,使用的大量氮肥释放出的 *** 性氨气,是除酸雨之外造成森林死亡的的另一个“祸首”。 氨气被植物叶片吸收后就会形成碱性的氨离子,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干扰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损伤植物叶片细胞,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轻者植物叶片受氨气的熏灼伤害,重者出现“氨中毒”和大面积叶片枯死。
氨气与氮氧化物共存是,二者对植物的损害具有协同效应,毒性更为强烈。 6。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农药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如果不使用农药,全世界粮食总收成的一半,将会被各种病。
2. 世界粮食日的资料
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
1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创建纪念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2008年我国粮食总量已经超过了1000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超过了380公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并首次突破了12000亿斤大关,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连续10年增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粮食局确定“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为“粮食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每一位市民要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自觉从如今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 *** 和反对浪费粮食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3. 世界粮食日内容
世界粮食日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World Food Day) 。
2004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宣传生物多样性在确保人民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持续获得充足、优质食物方面发挥的作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1945年10月16日成立。
1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作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人们的生计依赖各种食物和物品。
然而,人类对物种及其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结果,许多动植物面临危险,昆虫传粉和微生物改良土壤等基本自然过程也面临危险。
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农业必须提供更多的粮食。同样至关重要的将是通过保护具有独特性状的一系列广泛的生命形式,例如保护耐旱植物或能在恶劣条件下繁殖的牲畜,加强农业的恢复能力。
可持续农作方法既能供养人类,又能保护海洋、森林、草原和延续生物多样性的其他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措施包括保存环境、提高教育、加大研究和 *** 支持的力度。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8.4亿多人口在挨饿,还有更多的人缺乏微量营养素。生物多样性将是战胜营养不良的一个关键手段。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不容忽视的责任。对最为贫困的农民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他们避免饥荒的最佳保障。
消费者同样从多样性中受益,享用更有营养的膳食。 由于稻米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2002年第57届联合国大会还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
2004年10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将“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授予中国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和一位日本科学家。 历年世界粮食日主题—— 1981年:粮食第一 (Food es Furst); 1982年:粮食第一 (Food es Furst); 1983年: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年:妇女参与农业 (Women in Agriculture); 1985年:乡村贫困 (Rural Poverty); 1986年:渔民和渔业社区 (Fishermen and Fishing munities); 1987年:小农 (Small Farmers); 1988年:乡村青年 (Rural Youth); 1989年:粮食与环境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1990年:为未来备粮 (Food for the Future); 1991年:生命之树(Trees for Life)。
旨在增强人们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意识,强调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林业与环境、林业与土地、林业与水,特别是林业与农业生产等相关性的认识。目前,全世界每年被砍伐的森林面积达170公顷,已严重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1992年:粮食与营养 (Food and Nutrition); 1993年:收获自然多样性 (Harvesting Nature's Diversity); 1994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以强调全球缺水的严重状况和合理用水的必要; 1995年:人皆有食 (Food for All); 1996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Fighting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唤起国际社会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粮食问题,鼓励各国努力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各国在这方面的合作,为在本世纪内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斗争; 19年:投资粮食安全 (Investing in Food Security) ”,以敦促世界各国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积极行动起来; 1998年:妇女养供世界 (Women Feed the World); 1999年:青年消除饥饿 (Youth Against Hunger); 2000年:没有饥饿的千年 (A Millennium Free from Hunger); 2001年;消除饥饿,减少贫困 (Fight Hunger to Reduce Poverty); 2002年:水:粮食安全之源 (Water: source of Food Security); 2004年: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 2005年:农业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 * 2006年 投资农业促进粮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 2007年 食物权 * 2008年 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更多请参考 /view/38425。
4. 世界粮食日的活动内容(2009年)
开展世界粮食日活动内容具体如下:时间:10月16日(星期二)下午3点到5点半地点:XX社区结合区域化党建“双联系”工作,联合玫瑰社区委员会在XX社区举办我区2018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现场宣传活动,并派发爱粮节粮宣传纪念品、《粮油食品常识》小册子等资料。
开展粮食政策法规及粮油质量安全宣讲活动。10月16日下午,区粮食储备库和粮油检测中心支部组织党员走进禅城区玫瑰社区,在玫瑰社区开展粮食政策法规及粮油质量安全宣讲活动,由检测中心和储备库组织专业人员现场向社区居民讲解国家粮食政策法规、粮油质量知识、粮油商品知识,接受群众粮油质量问题咨询。
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10月16日下午,由区粮油企业集团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团员青年走进XX区XX社区开展以“惠民便民”、“放心粮油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展示放心粮油产品,进一步扩大XX粮油“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店”的影响。
开展网上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活动宣传。在储备粮管理中心网站上开设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专栏,宣传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措施和工作情况,宣传粮食政策导向和最新粮食动态,宣传国家、省、市及我区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活动的最新动态,引导市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5. 有关世界粮食日的故事
世界粮食日
1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3年和1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10月16日。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中要求,各国 *** 在每年10月16日要组织举办各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庆祝活动。1981年10月16日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世界各国的重视盛况空前。全世界有150个国家举办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60多个国家发行了120多种以世界粮食日为主题的纪念邮票,还有33个国家铸造了60多种纪念币,数量达2亿枚。显示出世界人民对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关心。自1981年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以来,我国 *** 极为重视,农业、粮食、农垦、林业、轻工、水利、卫生、气象、生育委员会等部门都积极为此项活动做出贡献。现在,每年的10月16日,都成为唤起人们重视粮食和农业的日子。
“世界粮食日”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FAO 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五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联合国人 *** 动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球有4.5亿人挨饿。当时世界只有45亿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增加到10亿。
从19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两种粮食观,即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粮食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悲观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到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世界粮食形势的好转,悲观主义思潮也逐渐被盲目乐观情绪所取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性的干旱,粮食歉收,爆发了粮食危机。严峻的现实又把盲目乐观情绪一扫而光。“世界粮食日”的诞生说明人类对粮食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
6. 世界粮食日
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
19年,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每年世界粮食日,包括粮农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各国 *** 及民间组织都要开展各种宣传与纪念活动。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人口约为67亿,2008年全球营养不良人数已达9.15亿。2009年初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食品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饥饿人口上升到10.2亿,比2008年增加了11%。这意味着全球约六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遭受饥饿的威胁。而这些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饥饿人口最多,约为6.42亿;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最高,约为32%。
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专家警告说,金融危机目前正逐渐向全球小型农场和农村地区蔓延,笼罩了全世界70%饥饿人口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金融危机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粮农组织因此呼吁各国制定短期和长期,向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家庭提供紧急援助,同时促进公共和私人投资,并将持续增加农业投资作为长期措施,共同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
问你自己有没有珍惜粮食的意识就好了!!
现在物价上涨和08年的奥运有关系吗?
粮食和食品是社会基本生活物资,上涨既可能是代表供小于求社会整体购买力提高,也可能是代表货币贬值社会生活水平下降,不能一概而论。
就上市公司的影响而言,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同类生产销售公司业绩提升
(这种提升只是因为涨价前相对低价进货,不具备长期性稳定性)
2、同类替代品提升竞争力。
(比如原本物价偏高的有机种植,及其设备制造公司会更多的进入购买方视线)
3、粮食和食品为原料的生产制造企业成本增加
(比如许多制药公司都需要淀粉或玉米)
4、外贸出口竞争力相对降低
最后,以上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但影响面除非涉及持续性上涨,否则真实影响并不大。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劳工成本面临增加,而这一块包含了各行各业。
关乎每个人的饭碗!一文梳理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体制性问题及改革方向
有因为08年的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回有很多人来看,所以首先运输方面前景看好,其次大家都在作好旅游餐饮方面的宣传,这个样子就回因为大的环境使许多人边的蠢蠢欲动,这就叫做"势"强势之下必然产生一个投资动向的问题,这样就会产生价格上的波动,换句话说就是炒做,此其一,奥运筹备本身就要花钱,而且将来准备做外国人的买卖,于是周围的一些商家借机囤积货物,此其二,不过这个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已如果你想了解现在的中国经济是怎么一回事,可以先了解一下人的消费心理和投资心理
2008年金融危机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国粮食收储政策已经走到改革窗口期。中国在21世纪初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以后,形成了以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为主要构成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两类储备各司其职,曾有效地发挥了危机应对、市场调控的作用。然而发展至今可以明显看到,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早已偏离过去后置于市场、适时调控的定位。托市收购价成为市场价格“风向标”,收储一家独大挤压民间储备,严重扭曲市场机制。更为严峻的是,政策性收储带来的市场扭曲与我国高质量发展走向不一致,不断加大自然环境压力,甚至成为多边贸易争端的焦点。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梳理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目标与职能,重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去粮食储备体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扭曲市场机制、监管漏洞频发等方面,然而“痼疾”尚未解决,“新患”又层出不穷。在贸易全球化不断加深、环境约束不断收紧、国内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1.粮食市场矛盾重重
在农业补贴、托市收购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维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得高度依赖托市收购。托市收购范围不断扩大,库存规模持续高企,粮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导向。国际粮食价格经历了2008年左右和2010年左右两轮高峰以后迅速下滑,2013年以来国内外主粮价格全面倒挂,加剧了国内粮食价格的下行压力。粮油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较高的国内原料成本导致“稻强米弱、麦强面弱”,企业利润空间遭挤压,产品竞争力削弱。继续维持较高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剧市场阻滞、增加财政成本,未来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如果放开,则极有可能打击种粮积极性,导致产量大幅下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如果积极去库存,又会导致市场价格降幅过大过快,打击加工企业的加工意愿,国内粮食市场调控陷入较大困境。
2.粮农组织黄箱限制
托市收储政策属于WTO黄箱限制的支持政策,按照中国入世要求,补贴总额不能超过该类农产品总产值的8.5%。随着托市收储范围不断扩大,托市收储政策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争端的焦点。早在2016年9月,美国认为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补贴总量超过黄箱限制,并向WTO提起诉讼。中美双方最大的争议在“符合补贴条件的产量”的界定。美方坚持认为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没有明确限制收购数量,所有托市省份的产量都在补贴范围内。但中方称收购时间、启动条件、收购品质标准、农民卖粮习惯已将收购范围进行了大幅限定。2019年2月28日,世贸组织发布美诉我小麦、稻谷和玉米国内支持世贸争端专家组报告。专家组驳回了美方关于玉米诉讼的请求,但认定中方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违反入市承诺。2出于对世贸组织的尊重,2019年6月12日中国接受裁决并承诺在2020年3月31日之前完成对麦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多边贸易争端动摇了托市收储政策的根基,托市调控空间进一步收窄,不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自然环境约束
粮食储备体系背后是对粮食自给率的较高要求,这一要求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人均土地和水十分匮乏,工业和城镇化发展不断挤压耕地空间,加剧了对农业的掠夺性开发。全国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3高产量基于高投入,1980—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了82.8%,与此同时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5倍,化肥施用量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速。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在1991年为64.21万吨,到2015年增加为260.36万吨,是1991年的4倍多。4农业带来的大规模面源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压利用,已经使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化学投入品,没有“一炮轰”式的化肥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破坏已经不容乐观,未来如果进一步强调粮食产量增长,对农业生态不予保护和恢复,将直接破坏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4.消费端高质量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消费转型升级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多要求。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吃饱,吃好、吃得多样化、吃得有营养成为食物消费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跟不上消费需要的情况已经显现,直接导致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我国经济各领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行业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目前粮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平衡突出体现为数量增长快、质量改进慢,生产发展快、生态改进慢;不充分突出体现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5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等的新要求,迫切需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6政策性粮食收储长期主导粮食市场的结果是重视粮食数量而忽略粮食质量,少部分优质粮流入市场,大部分低质粮进入国库。这不仅导致粮食供给与需求长期错位,而且影响国库粮食质量,浪费国家优质储备库。
二、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目标失衡与体系失控
中国政策性收储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其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政策性粮食储备制度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种粮收入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功能。这些目标的实现依托中央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两大储备体系。前者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所持有的常规储备,后者则主要应对市场波动、市场大幅下跌,是一个临时性质的缓冲储备。战略储备成型于1999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以中央储备粮总公司的成立为标志。托市储备体系发端于200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颁布。政策性储备在粮食市场化改革初期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稳定市场的功能,但在长期实践中政策导向开始偏离,一系列问题也相伴产生。
1.政策性收储多目标叠加与偏向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粮食储备的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粮食安全、收入和价格稳定、经济效益。7前两个目标比较容易理解,经济效益则侧重于生产者、消费者总体收益的平衡以及国家财政负担。中国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目标也非常类似,而且从两类储备体系的职能上来看,两类储备分别对应不同的储备目标:战略储备主要发挥粮食安全最后防线的保障功能,托市收储政策在出台之初主要用于应对剧烈的市场波动。200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标志了托市收储政策的出台,《预案》明确阐明:“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收购,为了防止政策过度干预市场,该政策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启动。”即,只在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只有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才实行,只有粮食主产区才实行。此时政策性粮食收储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实践也证明,两类政策性收储确实发挥了稳定市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作用。
然而,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下,托市逐渐从过去特殊情况下确保市场稳定的单一目标,逐渐扩大到确保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的多重目标。多重目标叠加打乱了过去有分工的收储制度设计,把粮食安全的职能部分交予了托市收储政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证粮食产量稳步提高,进一步把托市收储政策稳定收入的功能扭曲为农民增收功能。所以,托市收储实际上承担了确保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的三重目标。单个政策承担三重目标易导致政策目标混乱,一旦难以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导致政策走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市场稳定目标优先地位被粮食安全所取代,对粮食安全目标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托市的农民增收功能。至此,托市收储显然逐步脱离了过去特定情况下才启动的定位,实际承担的政策目标也远超出了确保市场稳定的功能。
2.承储体系黏性依赖与托市泛化
从保稳定到保收入的目标偏向导致托市范围不断扩大。一开始,在扩大托市收购范围时非常谨慎,2004年只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到2006年才进一步出台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后为了稳定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出台托市的“同胞”政策——临时收储政策。与托市在播种时公布托市价格不同,临时收储政策在收获时才公布收购价格,对市场的引导作用相对偏弱。可见此时对托市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然而托市收储的定位偏向农民增收以后,托市收储的规模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扩大。2007—2009年,国家先后对东北主产区的玉米、大豆,湖北等地的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开始,又对全国棉花主产区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全国糖料主产区实行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政策导向偏离加上收储的组织管理体系未完全市场化,进一步加剧了托市泛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建立以后,过去“吃政策饭”的地方国有粮食体系马上面临转型挑战。脱离了中央财政拨付,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要么收储地方储备粮,要么入市进行市场化收储。地方储备受地方财政实力偏弱的制约,市场化收储面临的市场风险偏大。托市收购政策出台以后,承储企业能够从中央获得全额的收购和保管补贴,这给众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线生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竞相争取托市收购任务,频频出现“跑关系调入”中储粮的现象。中储粮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托市收储,委托代理结构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了管理难度。代储的承储企业为了尽可能获得多的保管费,在粮食收获时有收储的冲动,尽可能多地收购,进一步增加了托市范围。粮食制度改革要对既有利益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在过去粮食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粮食企业的体制性缺陷和部门利益或多或少都形成了一定阻力。8改革以后部门管理制度的黏性仍然存在,这种黏性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化调控措施拉回了政策性干预性质。
3.市场体系内国家垄断格局形成
在收储目标偏离和体系黏性依赖的共同作用下,托市收储政策开始扩张。托市收购的范围从两大口粮扩大到玉米、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然后进一步扩大到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为了保证农民基本收益,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2008—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涨幅达到93%,中晚籼稻达到92%,粳稻达到107%;2009—2014年,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涨幅达到64%、红小麦和混合麦达到71%;2010—2013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49%;2009—2012年,大豆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24%;2010—2013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38%。
托市信号在市场中传递和反馈,在长期动态作用下,粮食市场体系中的国家垄断格局形成。托市有效稳定了农民预期,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下一收获期有更多粮食集中上市的情况,从而导致粮食价格断崖式下跌,托市不得不再次启动。随着生产资料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进一步挤压粮食收益,托市价格相应上涨,结果导致托市信号传导渠道进一步固化,下跌幅度加剧,托市收购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如此长期演化以后,市场价格基本上向托市价格看齐,市场供需形势被虚化。农民种粮基本上看补贴和托市价格,在托市价格不断上涨的年份,刺激了大量工商资本下乡租地种粮。粮食产后通过中间商层层流转,最终大部分进入国家粮库。2006—2010年,以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了市场上34.1%的小麦,2008年后临储收购了80%以上的玉米。9私人粮食企业收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加工需要,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波动赚取差价。但在主导的粮食市场上,私人企业收购价格难以与托市价格竞争,而国家垄断造成市场极端稳定,私人企业收储的外部环境基本丧失。结果是加工企业收购粮源缩减,收储积极性明显下降,更多地从政策性库存中购买原料。粮食市场最终演化为以托市为主导的“政策市”。为了保证农民收入,在维持托市收购体系运行上也付出了大量的财政成本。
收购管理体制的弊端在国家垄断格局下进一步凸显。中储粮有决定地方代储库的权力,导致地方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的寻租行为。由于获得收购和存储资格之后,收储企业能够从国家获得数量可观的补贴,于是存储资格成为粮食收储企业的一种稀缺。地方粮食部门为了争取存储机会,导致寻租行为产生,“转圈粮”、腐败窝案等频繁曝出。
而这些仅是粮食市场的内部问题,在更大的视野下,政策性收储带来的扭曲将农业政策推向了死角。通过维持农民生产积极性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结果是产量不断提高,但质量长期低迷徘徊,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更加激烈。在全球化背景下,政策性收储成了贸易争端的焦点,并在日益严峻的多边贸易环境下,成为其他国家诉讼中国农业补贴扭曲国际市场的弱点。长期高强度农业作业加剧了农业环境破坏,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依托的环境条件被逼到了极限。
三、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目标分解与职能回归
可以看到,在托市收储的政策定位从稳定市场转向保障基本收益后,政策性收储带来的干预和扭曲越来越多,而且这一扭曲有明显的“长鞭效应”,通过市场信号传导和放大以后,进一步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破解困境的主要思路,是调整政策性收储的目标范围,分解重叠目标,重新配置职能权限。
1.收入稳定:剥离托市收储增收功能,从“托市”回归“托底”
要避免托市信号对市场的干预和传导,需要尽快剥离托市收储的增收功能。收储与价格直接挂钩会扭曲市场信号,敞开收购会扭曲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供求极端失衡或者波动较大时,这类作用效果较强的干预措施确实能发挥较大效力,但并不适用于常规的市场调控。要截断干预信号在粮食市场中的动态传导,就要将增收功能从中过滤掉。过滤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取消托市,另一类是将托市收购限定在一定范围。直接取消托市从根源上断绝了干预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但结果可能是短期内价格大幅下跌,供求在长期内动态调整。从玉米临时收储的改革经验来看,取消临时收储以后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价格甚至“腰斩”。尽管国家同时出台了生产者补贴政策,但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仍遭到严重打击,不少地区出现退租跑路现象。口粮领域如果完全取消托市收购,可能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所以,将托市收购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回归托市收购政策出台的初衷,收缩托市的执行范围,使其真正成为特定时期启动的“托底”政策。实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尽管没有实行干预性收储,但也并未完全取消该制度设计。美国营销援助项目和欧盟公共干预收购的制度框架仍然保留,只是通过各类限制提高了启动条件。将“托市”变为“托底”,首要考虑的是托市价格水平。以往托市收购价格的制定同时考虑了生产成本和适当收益,甚至在后来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中,目标价格的制定也遵循同样的定价方式,这样的定价方式决定了干预必然要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可以从过去托市收购设立之初的三个启动情境对托市范围进行限制:“只在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可以将托市价格降低到成本水平或者成本水平略低的水平,在市场失灵难以自发调整时再启动;“只有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才实行”,将托市品种严格限定在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并进一步提高托市收购的质量标准;“只有粮食主产区才实行”,在现有托市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缩托市范围,对部分已经实现优质优价的地区开展市场化收购,对品质过差的地区进行品种改良或者调减,对中间弱势地区开展托市支持。
2.市场稳定:鼓励民间多元缓冲收储,确保市场自发缓冲能力
托市收储政策在粮食市场造就了一种虚的稳定,从表面上看是价格小幅波动的稳定景象,但实际上粮食市场一潭死水,丧失活力。这样的稳定不代表粮食市场在健康运转,相反,市场中各类经营主体丧失了基本的风险缓冲能力。一旦真正的风险来临,各类市场主体几乎没有抵抗之力。健康的粮食市场稳定状态,应当是各类民间储备主体自发运作,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缓冲市场波动,民间储备在波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储备与之良性互动并发挥补充作用。
托市收储范围收缩给市场自发收购留出了空间,应当鼓励用粮企业和农民入市收储,培育民间收储主体的自发调节能力。过去垄断性收储挤压了市场运行空间,大大抑制了用粮企业和农民的储粮积极性。鼓励并支持农户储备,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稳定自身供给的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且有利于减轻负担。农户独家独户的存粮在减少,可以考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持对象开展农户储备。粮食规模户种植规模较大,对仓储设施的需求比较迫切。以此为契机,可以向规模户提供贴息或实物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其自身的仓储需要,而且能带动周边农户卖粮,防止出现卖粮难问题。在美国,有专门针对农场储备设施的设施信贷项目,有效增加了农场储备规模,提高了生产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层面在市场放开并出现一定的市场波动以后,能够恢复一定规模的企业收储。但应注意到,因为企业本身具有逐利的动机,为了防止企业的过度投机行为,需要对企业的收储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控。从其他国家的调控经验上来看,有两方面的调控措施:一类是取收储补贴鼓励企业收储。法国在粮食价格过低时向用粮企业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入市收购,拉动价格上涨。另一类是政企合营。印度取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支持私营企业建设仓库10,仓库建成后有优先使用权。这些都能保证对民间储备调控能力不削弱。
3.粮食安全:坚持粮食安全战略收储,分离托市安全保障职能
确保粮食安全是政策性储备的根本要求,在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时,政策性粮食储备是快速进行危机响应的必要战略物资。在过去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中,中央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都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战略储备粮的组织管理体制一直是中央垂直管理,有严格的轮换管理制度,一直以来几乎未出现大的监管漏洞。托市收储政策却频频曝出管理漏洞和贪污案件,收购和拍卖阶段不规范、粮食陈化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备受诟病。尽管两类政策性收储收购了大量粮食,甚至使中国成为全球粮食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数量上的安全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后顾无忧。
应在坚持战略储备的基础上,分离托市收储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将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集中到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上来。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储备技术和能力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战略物资保障能力。但托市收储部分,监管漏洞掩盖了政策性储备的真实数量,拍卖不及时导致粮食陈化等问题。所以从账面上来看托市存储了相当规模的粮食,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无效库存”,一旦有突发并不一定能调出粮食,或者调出的粮食无法满足口粮的品质需要。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收益上来看,托市收储的效率远低于战略储备,可考虑将效率较低的托市部分除去,将粮食安全保障职能聚焦到战略储备上。
四、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制度重构
政策性收储不仅关乎粮食流通领域,其不仅内嵌于粮食市场,受到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共同影响,也内嵌于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与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生计关系密切。在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需尽快重构,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也应及时出台。在储备政策目标分解与职能回归后,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措施补充政策“空当”,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
重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
1.收储后置“托底”,规避黄箱限制,加强监管问责
政策性收储不应承担种植收益保障功能,而要发挥捍卫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收入稳定的最后防线作用。政策性收储效果显著但干预程度深,不宜作为日常调控措施,但适合作为市场托底政策。战略储备继续承担确保粮食安全、应对突发的职责。战略储备的收储轮换仍由中储粮全权监管,确保“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托市收储政策应当根据市场容忍度和WTO黄箱限制收缩,确保只在市场剧烈波动的特定时期、特定农作物和特定区域执行。需要进一步探索战略储备轮换、托市粮收购和拍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年内拉开轮换时序,避免集中收购和轮换对市场造成冲击,减少干预价格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精简托市粮代储机构,建立代储机构资信黑名单,对曝出监管漏洞的承储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
2.民间收储前置主导,培育市场机制,适时调控
鼓励农户与用粮企业储粮,充分发掘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缓冲市场波动。粮食规模种植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对仓储烘干设施需求非常强烈,可出台针对大户的储备设施补贴、低息等补贴措施,在严格审批、确保用途不变更的基础上,放松大户修建仓储烘干设施的用地限制。鼓励规模户进行粮食收储,缓冲市场波动风险,确保全年农产品平稳销售。鼓励有仓储设施的规模户开展烘干仓储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小农户应对市场波动风险。政策性收储退出时市场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应当出台收购补贴鼓励用粮企业入市收购,避免出现卖粮难问题,加速市场调节机制恢复。在市场机制步入正轨后,应及时退出,避免再次干预市场。
退居市场调控幕后,但要确保拥有市场调控能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阶段,国际环境也日益复杂,国内外影响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确保粮食安全对稳定发展形势至关重要,必须确保调控能力不削弱。市场失灵发生时,取利息补贴、保管费补贴等形式鼓励民间储备。此外,可以合作收储、入股投资等形式支持民间储备设施建设,并获取设施优先使用权,确保持有足量的调控工具。应当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监测和发布机制,监测市场走向,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为调控提供依据。
3.多维支持政策补充,保障合理收益,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补贴、保险等多维支持政策,填补政策性收储退出农民收益保障功能的“空当”。确保“中国饭碗”端牢、端紧的根本是保障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托市收购收缩和后置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冲击种植收益,而市场机制恢复后市场波动也会对农民收益造成扰动。所以,必须在收储政策后置后,及时配套种植收益支持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在WTO黄箱限制下,要进一步探索与生产脱钩的农业支持方式。在补贴方面,提供与当年种植面积、产量脱钩的补贴措施,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社会化服务等补贴,对粮食规模户可开展专项补贴。在保险方面,提高保费水平和赔付力度,在目前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同时,密切关注WTO贸易规则变化,评估脱钩补贴和保险政策的支持空间,做好可能的规避应对,取多样化的收入支持手段。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次贷危机!一看就明了
过去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到电话账单,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囧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买房的人,到阿囧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当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然后阿囧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公司和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Subprime Crisis 爆发接近成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开启的地狱大门,还不知道如何关上……
看完了上面的再说说中国,中国主要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已经有1.9万亿,这次的金融危机美国增加了不少现金流,多印出来不少钱,所以短期内有通胀,美元贬值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受损失的还是中国,谁叫你储备美元了
看完国外再看国内,国内的楼市泡沫也很大,人民都在单款买房子。国家是放宽金融政策,说白了就是降息刺激钱的流通,反正放银行里也没利息,就是楼主说的(1.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再者国家也说了增加资金流,说白了也是多印钱。短期的增加货币量,钱印多了就不值钱了就是楼主说的(2.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降息可以有点作用,这就好比在烂疮上擦粉,短期看似盖住了,其实烂疮烂得更深,至于挑战和机遇没有看到,发改委又说粮价要和国际“接轨”了,好比石油,国际原油价格到150美圆了发改委就“接轨”了,现在跌到60美圆以就看不到接轨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了发改委就“接轨”了,为什么只看所谓的汇率不考虑国内货币实际购买力和工资水平? 所以,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不行,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就只好倒闭,现在有千万农民工失业潮就不奇怪了!
生活水平与朝鲜接轨,老百姓的待遇和医疗保障与非洲接轨,物价房价油价与欧美接轨。这就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挑战和机遇,楼主你明白了么
ABCD四大粮商是怎样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
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谓诡谲多变。上半年,不断下调的GDP预期增速似乎预示着“大萧条”即将重现;下半年,节节攀高的PMI指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丝丝暖意。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也从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奋起来,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今年,各地玉米现货价格涨幅不一,但从能够综合反映玉米市场基本走势的DCE(大连商品)玉米指数上看。年初至今,玉米指数从1566元/吨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吨的年内高点,涨幅高达238元/吨,涨势比较强劲。 纵观2009年玉米市场,我们可将其走势分成5个阶段进行剖析。 图1 DCE玉米指数的阶梯式上涨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上冲(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压下,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彼时,国家果断于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在托市收购的利好推动下,玉米价格开始触底回升。特别是在《中央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于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至此,从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末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银行发布经济报告,认为全球GDP将结束长达8年的强劲增长,预计今年会收缩1.7%。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而前期的临储收购已经接近尾声,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此间,院曾于4月22日召开会议,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随后国家又决定从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暂定关税,意图提振玉米市场。无奈全球玉米消费依旧疲软,国内玉米价格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 第三阶段:干旱天气催生疯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元/吨。同期,广东蛇口等港口玉米价格飙升,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究根结底,正是玉米主产区的干旱天气,催生了这波涨势迅猛的行情。 起于8月初的这波旱情,波及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产区。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此间,用电量和PMI等经济指标预示国内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玉米收购进度,助推现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同期玉米临储拍卖也得到市场积极的响应。 与此同时,各路资金借机入场炒作玉米期货,仅13日当天,玉米指数成交量便从前日的7万多手剧增到92万手。旱情点火,资金扇风,二者共同铸造了8月份的这次大涨。 第四阶段: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1日-11月9日) 疯狂过后,便要重归现实。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狂飙之后,旱情的推动力逐步衰竭,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吨开始,逐年增多。2008年玉米总产量一举超过1.65亿吨,而总消费量为1.52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34.93%(四连增)。可见,我国玉米供给面并不紧张。虽然2009年8月份主产区遭受了干旱的袭击,但本年度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总产量仍可维持在1.55亿吨左右。加上去年5309万吨的期末库存量,国内供给面仍较宽裕。面对这种现实,各路资金纷纷从前期的疯狂博弈中脱身而出,DCE玉米指数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此间,因上海、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逐步恢复开机,需求量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对市场的影响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个企业大多寄希望于国家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此间,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比较高。进入10月份之后,“双节”的需求热潮退去,东北和华北等地的玉米新作开始上市,市场普遍认为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的价格过高,于是,玉米的成交情况也节节下滑。 表1 10月份前后的玉米成交情况对比 第五阶段:冰雪灾害促使玉米冲高(11月10日-至今)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然而,过犹不及。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期间,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在8.67万亿的新增信贷和众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为-0.5%,转负为正指日可待。 经济的回暖和年关的来临,催发了玉米的消费热潮。然而,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南北地区玉米市场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这边厢,主产区因外运困难,玉米出现积压,那边厢主销区因供给短缺,港口库存骤降。同时,USDA报告称,截至11月15日当周,美国玉米收割率仅为54%(去年同期为77%,五年均值为89%);而我国CPI的即将转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 最终,在美国玉米收割延迟和我国通胀预期的推波助澜下,“百年一遇”的雪灾掀起了玉米价格的又一波上涨狂潮。 从现货市场上看,广东等主销区的玉米价格攀升较快。11月初,蛇口港东北产一等玉米售价在1880—1890元/吨左右,不到一个月,同类玉米价格便上涨近100元,一度突破2000元/吨的高位。广西和四川等地的玉米行情与此也颇为相似。 从国储交易上看,不论是临储玉米交易,还是跨省移库玉米交易,其成交均价和成交率都有很大提升。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为例,国家分别在11月24日和12月1日通过其平台进行的跨省移库交易中,玉米的成交价格均有所上升,且成交率均达到100%! 从期货市场上看,自11月10日起,DCE玉米指数成交量突然放大到一个月来新高,持仓量也逐步攀升,稳定在30万手左右。截止12月3日,玉米指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1750元/吨迅速上涨到1804元/吨。 之后,随着雪灾的逐步退去,粮食流通渠道开始恢复。北方玉米得以快速运输到南方各地。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攻势头才有所减弱。 纵览2009年的玉米市场,有利于我们看清不同时期主宰玉米价格沉浮的关键因素,进而有助于我们布局2010年。展望来年的中国玉米市场,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仍然是玉米市场的主导力量。2009年玉米收储政策尘埃落定。我们分析发改委等部门先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可知此次收储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收储主体多元化。即允许中粮和华粮等加工企业与中储粮一起参与收购,并给予50-100元/吨的补贴;二是鼓励主销区企业到东北购玉米,并给予70元/吨的补贴。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和提高加工企业开工率,2010年国家或许将继续实施这些政策。不过,由于收购价格和补贴力度等细则都由决定,掌控玉米市场话语权的主基调不会改变。 第二,内外盘联动性不断增强。将DCE玉米指数与CBOT玉米指数相叠加,我们发现,除自然灾害等突发的影响外,国内外玉米价格的走势呈现出亦步亦趋的态势。这或许为我们观察国内玉米价格走势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第三,主销区库存过少的弊端仍会出现。我国主销区与主产区相隔较远,一旦流通出现阻塞,主产区的“远水”便解不了主销区的“近渴”。特别是在冰雪灾害期间,主销区玉米价格往往因供给短缺而出现暴涨,继而带动整个玉米市场价格大涨。造成企业购成本陡增,农民惜售情绪增强,不利于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年若能适当增加主销区的玉米储备规模,这种现象或许会大幅减少。 第四,期货价格的指导性逐步增强。近两年,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众多玉米现货企业开始关注或者参与期货交易。使得DCE玉米指数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其走势也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方向标”。 第五,玉米价格的季节性上涨越发明显。每年8月-9月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又是主产区干旱等灾害频发的阶段。分析近5年的玉米价格走势,我们发现,投机资金往往借机大肆炒作,引发一波上涨行情。2010年8月到9月若旱情重现,则玉米价格仍可能出现类似大涨。 影响2010年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恢复情况、产量与进出口政策、USDA的定期报告、CFTC的基金净多单、原油价格的升降、玉米主产区的天气情况以及的临储拍卖等。但总体上看,包括玉米在内的商品市场走势和经济状况是相依相随的。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急剧下滑,玉米价格连连下跌;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玉米市场也从阴霾中走向晴朗。 诚然,站在现在回顾过去,一览无遗,而站在现在眺望未来,扑朔迷离。不过,在经济前景逐步好转的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强和美元萎靡的持续,无疑给玉米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是中国经营报上的文章 很能说明问题。 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国的粮食产业,现在,他们决定从中储粮开始突破。\x0d\ 面对拿着“彩礼”上门“提亲”的外国粮商,中储粮并不急于做出决定,已经学会吸取大豆教训的他们,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国家发改委则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毕竟向中储粮提亲的外资粮商,都以控制整条粮食产业链条而著称于世。\x0d\ 被赋予平抑粮油价格的中储粮,正处在的中心,地位微妙。\x0d\外资粮商“提亲”\x0d\ “他们确实一直想和我们合作。”中储粮新闻发言人魏强告诉记者。\x0d\ 他说的“他们”包括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国总部上海,他们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储粮”几个字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有一些传真件往来”,不过,她拒绝透露这些传真涉及的内容。\x0d\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的企业,在交易规模上已居全球之首。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嘉吉现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x0d\ 此时此刻,外资四大粮商在占领了中国大豆行业后,谋局中国粮食行业的步伐已渐行渐快,除了嘉吉,还有ADM、路易·达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储粮某高层透露:四大粮商均在与中储粮接洽,商谈合作事宜。\x0d\ 他们频繁示好的中储粮,实际上是中国控制的一家粮食购销机构,主要作用为平抑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彼时,为了使其拥有更多的完成这项职能,赋予了中储粮进出口农产品的权力。\x0d\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储粮并未完成企业化改造,投资主体依旧为单一的中央。按照的安排,中储粮直接管理着中央在地方的粮库,负责收购粮食,并以最低收购价以及适时调整价格的方式,影响与控制粮食在流通领域中的价格。其拥有的粮食购销渠道,在中国境内只有中粮(中国粮食集团)可以比肩,而这显然是外资看中中储粮的原因所在。\x0d\ 此时,天时又站在了外资四大粮商的一方。\x0d\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2008年,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将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介入问题进行限制,外资四大粮商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机会,方才频繁示好中储粮,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一直受到控制的粮食购销领域。\x0d\ 现在,布局的还不止是嘉吉。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x0d\产业链利益的觊觎\x0d\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的集团化运作,从、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说。\x0d\ 显然,中储粮只是这些外资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记者了解到,在向中储粮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x0d\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x0d\ 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x0d\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刘登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6年以来的中国粮价上涨,农资涨价是重要因素。\x0d\ 在这之前,益海嘉里已经做到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x0d\ “益海嘉里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粮食。”刘登高表示,该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x0d\发改委的戒心\x0d\ 大豆河山的全面沦陷让早已产生了戒心, “几年前的教训触目惊心,粮食肯定不会重走老路。”中储粮的上级主管单位——发改委农经司官员告诉记者。\x0d\ 他表示:“我们的国有粮库不可能让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仅仅限于一些小的加工厂之类,小公司我们不管,国有粮库,不可能。”\x0d\ 魏强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四大粮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有意和中储粮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业,“最后不了了之了。”\x0d\ “染指中储粮,没戏。”上述发改委官员说,“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不会为了商业利益放弃宏观调控职能。”\x0d\ 大豆行业的全线崩溃显然是长鸣警钟。大豆市场放开仅几年,定价权已经完全旁落。此后,中储粮在食用油方面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涨价潮中,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益海嘉里的仓库。\x0d\ 国内一家大型油脂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20万吨太少了。”不过,魏强认为,“关键不是太少,是四大粮商实力太强大了,我们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没用。”\x0d\ “我们已经改变了方式,比如从抛售改为定点销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强说,“不过在油料市场上,失去的旧河山,再难收复。”显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剧在更重要的粮食领域重演。\x0d\ 不过,在商务部外资研究部主任、《中国WTO年度报告》主编马宇看来,这一切根本不用过于担心:“引进竞争是好的,反垄断法也已生效,可以通过反垄断法遏止他们的垄断行为。”他说。\x0d\中储粮的忧虑\x0d\ 然而,尽管如此,上述外资粮商的来势汹汹仍然让魏强很担忧,“比起四大粮商,中国的几大粮食集团势力太弱小了,四大粮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却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x0d\ 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x0d\ 另一点让魏强担忧的是,同时负责平抑油价的中储粮,以前曾有过粮食的进出口权,不过,现在粮食的进出口权基本上被中粮垄断。这一弊端在中储粮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轮换时暴露无疑,“有时我们需要轮换,但是国内的供给跟不上,我们又没有进口配额,这样一来,就滞后很多。”\x0d\ 不过,外资四大粮商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市场放开后的一系列动作,正在加剧这种担忧,“不是说我们完全封闭,我们不和他们合作,我们国家粮食就安全了。”魏强说。承担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中储粮,多少有些进退两难。\x0d\ 事实上,在四大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通过建立或收购面粉、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并不难,“因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x0d\ “而且,外资四大粮商布局销售网点比我们要强很多,可行的路径就是,必须有大型的粮食企业与之抗衡。”魏强透露说,下一步,中储粮会加快粮食加工领域的业务开发,不过,具体的时间表仍然未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