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国内的石油进价低了,但售价还是比国外的高?

2.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3.石油还能用多少年,石油用完了现在世界上这么多汽车都作废了吗?

2010石油价格上涨_石油十年价格走势图

13

《商场现代化》2011年4月(中旬刊)总第644期

2008年的宏观经济如一场好莱坞大片,有太多的戏剧性变

化,上半年,压通胀,防过热,力保经济“又快又好”话音未落;

下半年,防紧缩,保增长,4万亿财政刺激雷厉风行。进人

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仍在衰退泥潭挣扎的时候,中国经济率

先复苏,但在局面

转好的同时,一些有远虑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扩张的货币

政策已埋下了通胀的(周其仁,2009)。2010年,汽油柴油涨

价,糖涨价,食用油涨价,一连串的涨价。2011年1月份我国CPI

上涨比率达到4.9%,2月份保持居高不下,反映通货膨胀已经影响

着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也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

头戏。

一、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

胀有以下特点:

其一,全面性。这次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

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同时全面涨价。事

实表明,其中既有实体产品的涨价,又有虚拟产品的涨价。目前我

国面临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

错、异常复杂。

其二,食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价格涨

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

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

品类价格中,蔬菜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

10月份鲜菜价格的同比上涨率达到31%,鲜果价格的上涨率达到

17.7%。

其三,本次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从2008

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从2009年

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的房价调控措施收

效甚微。玉石、文物、古董、字画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

升。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视角下的通胀变动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是最

近3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

的“金砖四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行列,世界经济格

局和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化对各

国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也在不断地动态演进。全球化通

过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和工资抑制效应、增大全球总供给和形成主要

经济体低通胀目标偏好等渠道,压低了全球通胀水平,使得世界经

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正是过去30年所发生的

情况。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分化,全球化对

通胀的作用方向逐步逆转。下面,我们将构建一个基于全球化视角

的逻辑框架。

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过度消费增长模式与以

中国为代表的过度投资增长模式间的“二元”格局。在这种经济格

局下,美国、居民和企业借助现代金融制度安排,无节制地放

大消费需求,而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

以廉价的和劳动力为代价不断加快投资速度以谋求经济的快速

增长,两者相互强化,通胀压力随着正产出缺口的持续而开始日趋

加大。此外,又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

涨,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进入同步的通货膨胀上涨周期。作为

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我

国,通胀更是具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

2. 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流动性过剩:按照货币学派

的观点,物价上涨是货币现象,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关于引

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外汇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尤其在2000年以后增长进一步加快。

2009年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就已突破了2万亿美元,2010年已

经达到2.9万亿美元的新高值。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货币供

应量上升,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及增速,无论

是与国内同期GDP纵比还是与外国情况横比,都显示货币发行过

快,导致流动性过剩。十多年来,我国货币量和实体经济规模间的

距离在拉大,且这一状况自2009年开始加剧。从M2/GDP的比率也

可以看出,进入2000年后,该比率长期在150%-200%之间波动,

2010年更是接近200%,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取的措施伴随着巨量的货币扩张,且具后续

望纳,谢谢

为什么国内的石油进价低了,但售价还是比国外的高?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每家每户都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买汽车大部分就要关注石油价格,我国的石油一向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大部分都依赖进口,但许多人发现,石油进价其实是比较低的但售价仍然比国外的要高,这是为什么呢?

一、我国石油定价机制跟国外定价机制不同

在2010年之前我国的石油价格一直是根据新加坡来制定的,后来在新加坡的基础上对石油价格进行的改革,融合了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这三个城市的石油价格对我国的石油价格重新定价。后来在2006年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石油定价机制,将我国的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相接近,再根据我国对石油的加工进行适当的涨价。后来由于石油根据各种原因价格上涨迅速,为了保证石油市场稳定,对石油的价格严厉的控制,这就让一些石油企业产生的大规模亏损,那时候国内油价并没跟着国际油价走,价格没有上涨。后来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油价又暴跌,这时候国内的石油定价机构又进行了改革,使它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相靠,但为了弥补之前石油企业的亏损,所以说价格要比国外价格高。

二、国内石油品质升级

石油价格上涨除了弥补之前企业亏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石油的品质升级了,08年我国石油的品质处于国三标准期,后来因为环境问题被各国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保护环境,我国也特地为此制造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石油的环保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管控,这推动了我国石油不断的进行升级,到2017年我国石油质量已经到达了国五标准,甚至还在一些地方推行了国六标准。

石油标准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在背后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技术,所以国内石油的价格比国外的价格贵。

石油还能用多少年,石油用完了现在世界上这么多汽车都作废了吗?

2010年10月以来,伴随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2011年初,中东北非局势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刺激市场恐慌,油价大幅攀升。2月22日,纽约市场油价收报每桶93.57美元,当日涨幅为8.55%,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将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热钱”涌入,已加剧我通胀形势,加大我宏观调控难度。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分析和预判其对我国经济影响,并提前做好相关应对预案。

一、国际油价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10年5月-9月,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价月均值维持在73—76美元/桶窄幅波动。但自2010年10月以来,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整体持续上涨。10月4日,纽约商品西德州轻原油(WTI)期货收于每桶81.47美元;11月1日,达到每桶83.29美元;12月31日,收盘报89.84美元/桶。

总的来看,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2011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整体走势依然处于上升渠道。2月-3月份,因阿拉斯加油管关闭、北海原油平台关闭、利比亚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担忧,导致国际油价继续窄幅震荡上扬。

(二)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分析

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供求关系因素。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4%,其中,美国增长3%,欧元区增长1.7%;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为9.6%和8.4%。尽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在此预测背景下,石油需求量增涨预期乐观。欧佩克预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长将增120万桶,国际石油市场整体需求水平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增150万桶,至8860万桶,主因是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

另一方面,供给面来看则相对偏紧,增幅难以满足需求。目前全球石油产量大部分来自大油田,随着这些油田逐步老化,其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占世界石油总产量2/3的800个油田的产量平均每年下降6.7%。另外,全球石油新增产能高度依赖的产油组织的供给能力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迟,2011年-2013年间石油产能增量将出现下降。

2、金融市场与投机因素。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拉低了美元,而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成油价升高推手,石油越来越凸显“金融性”,美元与石油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性。美元贬值之后,很多投资者就抛弃美元资产,转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从而推高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2011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从这轮油价上涨趋势可明显看出投机炒作的行为。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元价格与石油价格“双涨”局面。2011年美国的增长速度为3.6%,欧洲增长1.7%,美国同欧洲之间增长差距估计可能大于2%,欧洲较缓的复苏使游走于欧洲的资本一部分分流到美元市场,一部分分流到石油市场,因而两个市场可能出现“双涨”局面。

3、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油价上涨可能性。2011年2月22日WTI原油疯涨表明当前中东北非的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引发的风险已经扩大,加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为石油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加上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升高将吸引大量避险和逐利资金涌入石油期货市场。

对此,专家分析表示:一方面,中东北非危机及可能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重新升温,可能将继续推高油价。另一方面,只要地缘政治动荡不蔓延至海湾产油国,国际油价不致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 )数据,利比亚的每日产油量已滑落约100万桶。但是,如果包含沙特阿拉伯先前增加的每日70万桶产量,几乎能全数填补利比亚短少的原油供应。继沙特阿拉伯后,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也有望于2011年4月把每日油产量提升30万桶。国际能源署也表示,其原油储备约16亿桶,可保证成员国5个月左右的供应。

此外,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对石油的需求至少短期内将下降,当日国际油价一度下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但是,由于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灾后重建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日本地震后油价可能在短期将下降,油价中长期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油价上涨的比较分析

经分析,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有所异同。2007-2008年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大幅度上涨走势,2007年初从每桶约50美元价位,不断攀升至2008年7月11日145.66美元的历史新高。但是,7月14日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迅速走低。2008年,油价在100美元价格之上只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有分析认为投机大肆炒作是当时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本轮油价上涨的因素较多,即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原油现实与预期需求增长,供给偏紧、金融市场上美元贬值、投机和政治因素等,共同推动油价较大幅度上涨。从短期看,美元流动性泛滥造成的投机炒作因素也是推动新一轮油价上涨周期的主导因素。

二、国际油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的渠道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层面消费、投资和出口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通过货币渠道对国民经济的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三因素分析,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内经济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落实到货币渠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价格上涨推动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而抵消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有效货币政策是提高真实利率,这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一国货币当局应企业高油价成本补偿的要求,可能会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短期产出。从中长期看,货币当局却需不断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预期上升,长期和短期政策的协调和转换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国际油价巨幅上升对发达国家经济冲击程度大于其他国家。这是因为石油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大,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国际油价波动尤其影响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

当前,经历两次石油冲击后,发达国家普遍取了应对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能减排,应对高油价的能力大大增强。相反,发展中国家多数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节能产业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石油依存度较高,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因此,高石油价格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更大。发达国家国际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比上升三个百分点,超过55%,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这表明,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我国内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剧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受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成本上升,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服务业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于较敏感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强化通货膨胀预期。国际能源署、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如果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而国际原油涨价,将使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二是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也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国际石油每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0.8%。摩根斯坦利2004年研究报告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

三是缩小贸易顺差。从进口方面来看,国际油价走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

四是消费者压力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给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企业只能将上升的成本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却难以向国外转嫁,这必然使行业利润减少,消费者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而减弱。

此外,我国未能完全实行与国际接轨油价机制,即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来调整国内油价。一方面,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导致产业亏损,只能向财政申请补贴,从而可能将加大财政压力。2005-2007连续三年,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炼油业务较大亏损,中石化分别获得100亿元和50亿元、123亿元补贴,而中石油也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当年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57亿元。另一方面,当国内油价随前期国际油价上涨后,国际油价却突然下跌,社会舆论对国内油价政策没能及时下调价格产生不满。因此,决策者将在财政压力和社会压力之间挣扎。

总体上看,国际石油价格上升虽难阻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但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若未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大,不利影响会更大,至于影响程度如何,要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及持续的时间。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十二五”开局的起点上,我们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中国对进口石油需求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取长期与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来积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短期来看,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控制好由外及内、由下游向上游产品传导途径,控制好通胀预期。一是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控制通胀影响。综合考虑石油行业和相关各方的承受能力,利用更完善的补贴政策和消费税杠杆来平抑是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二是加快推进税改革,积极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切实按照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推动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取有效措施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通过财税改革推动向节能降耗发展方式转变。另外,只有在非常时期,可以考虑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剥离中国石油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用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措施,稳定国内油价。

从中长期来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石油依赖,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海外原油生产能力、建设多样化的能源通道和运输渠道、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之外,更要积极参加国际能源合作。伴随第二、三次石油危机冲击,国际石油合作机制在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框架下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是我国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面对强大石油价格冲击,我国面临的最严峻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我国需进一步加强与欧佩克的12个成员国、国际能源机构覆盖的28个石油消费国以及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制定新的全球稳定能源市场机制,提高国际石油价格、供应、需求等信息透明度。

我们应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声音,坚决消除“中国应为国际油价上涨负责”等错误言论,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储备并非导致很多国家不得不接受高油价的状况,国际油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中国是高油价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同时,警惕西方某些国家制造的“石油讹诈”,寄希望中国迫于石油等和原材料进口费用高涨,最终将向西方做出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的让步。

借鉴国际做法,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通过远期合同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来影响国际油价形成。我国石油产业应进一步借助各种平台走向世界石油市场,坚持独立发展、多边合作的石油合作之路。

新能源汽车

人类何时不用石油和煤了呢?那要看开成本以及综合成本上升的速度与替代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何时能达到接近的水平。什么时候继续使用这两种能源的成本高于替代能源的成本了,那这两种能源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就不远了。

举个例子,人类最早是用木柴做能源的,但现在不用了,不是木柴用完了,而是煤和石油的综合成本大大低于木柴所致,人类不是造不出用木柴驱动的汽车而是那种汽车根本不会有人买,因为太不经济了。不知我说明白没有。

理论上讲,现在探明的可开储量和用量考虑,煤可以用80年左右,当然探明储量还会增加,使用量也不断变化。但是有很多替代能源问世,比如植物柴油和其他植物燃料,现在已经到了实用阶段。还有人造小太阳,基本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以后是完善的问题,我国的人造太阳持续时间可以达到3秒,以后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等这个解决了,能源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全世界海水中氕氘氚的含量可以供人类使用万亿年以上,因为每公斤海水中所含的氘,可以产生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拿什么来代替石油?

国际油价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然而,随着油价的不断飙涨,甚至有专家预测原油价格将增至200美元一桶。这件听起来好像遥不可及的事情已经近在眼前。

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开一点就少一点。当我们将石油都开尽了以后,我们还能烧什么?我曾经跟业内一位前辈聊起过替代能源问题,他郑重地告诉我:短期内,根本就没有新能源能够完全替代汽油。

丰田是混合动力的先行者,利用电动机来减少汽油机(或柴油机)消耗的技术固然是个好办法,但短期内依然无法完全脱离对石油的依赖,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缓解石油消耗的速度。况且,混合动力车型的成本比普通车型高出很多,如果没有国家的有力支持,仅凭消费者自愿购买,数量十分有限。

燃料电池技术也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车在行驶过程中是零排放,但电池的回收政策如不完善,废电池污染将比目前的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得多。

再说生物能源汽车,这种技术基本上是利用生物能源提取乙醇作为燃料给汽车提供动力,但提取乙醇需要大量粮食作物,在提取过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技术若不跟进的话,生物能源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到头来还要与人类争粮食。

至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技术还属于摸索时期,且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在能量生成过程中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还不好说。

或许,当人类发明出不吃饭也能长大个的方法时,也就离无需耗能的永动机时代不远了。不过现在,我们还需要吃饭,也还需要烧石油。石油价格飙涨只是给我们敲响了一声警钟,让我们麻木的环保神经稍微受了点刺激,完全凭涨价来控制石油的消耗量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当然,仅凭我们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一种环保意识,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求大排量,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求大空间。试想,当有一天有钱都没法加到油的时候,一辆排量再大、再有面子的车,也会显得格外可笑。

乐观的理由

当油价涨到每桶200美金,我们怎么办?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话题。3年前,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一支股市分析师团队曾大胆预估,油价将上升至每桶 105美元,当时引起市场一阵哗然和不以为然。随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今年终于突破120美元大关。本月,这个团队再次语出惊人,暗示未来全球原油供给出现紧缩时,每桶油价将极有可能飞升至200美元的天价。

当我把这一个问题同时提问给几个朋友和业内人士之后,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恐慌性质的未来设,大家都不约而同显得乐观。尽管各自乐观的理由不同,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油价再高,依旧有很多人会买车开车。

今年“两会”,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汽车业界的第一号议案。的确,石油并非取之不竭,油价不断走高给世界敲了警钟。我们凭什么乐观?也许是对人类智慧的自信。一位经销商对我说道:大家都关注油价,甚至产生担忧,是因为现阶段人类过于依赖石油。他乐观地认为,“只要找到可以替代的,不钻死胡同就行了。”的确,很多工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尤其是汽车产业。油价的上涨,加大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自然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汽车产业有理由恐慌,但是束手待毙显然不是人类的作风。最近几年,但凡汽车行业的各类发布会和会议,会发现“可替代能源”已成为这些活动的共同议题,通用、大众、丰田等汽车厂家未雨绸缪早于多年前着手研发非燃油汽车。油价上涨,刺激了更多可替代能源和技术的衍生,也许这就是我们乐观的理由。

“当油价涨到每桶200美元。”这不只是未来的一个设,也是现阶段人类应对稀缺减少的重要命题。我们看到,目前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技术有很多种,包括生物能源、氢能源,还有电池(电动)车,可以更省油的混合动力等等。虽然这些技术现阶段并未成熟,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实现替代石油的重要地位。但是,无疑在不久的未来,走进千家万户的车子,将不再是燃油汽车,而是各种形形的环保车型。 

马电混合动力车 

有“危”才有“机” 

  国际原油市场的“诡异”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风云突变的股市,而产油国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是个坚定的唱多者,他在去年11月的第三届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峰会开幕式上警告:“如果伊朗受到攻击,油价将升至200美元/桶”,当时,人们对此危言耸听的论调还嗤之以鼻,没想到四个月过去了,国际油价已经轻松突破110美元大关。尽管国际油价的飙升有国际炒家在背后兴风作浪,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百美元油价的时代,因为国际原油就只有那么一点,供不应求自然价格上涨,要是进行价格管制,人为压低价格,那么全世界都会出现“油荒”。

 油价每桶200美元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德国外汇管理公司分析师Thomas Bachheimer早在2006就预言,鉴于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这样的形势,在石油需求高峰的2010年,原油价格甚至会上涨到每桶200美元。

  汽车行业所耗费的石油几乎占到了所有石油销量的一半,油价的上涨对汽车行业是个重大“利空”,就拿国内来说,在家用轿车的使用成本中,油费超过了一半的份额,自然会影响人们的购车欲望,从而对汽车产销产生负面影响。在油价持续破百的这一段时间,国内汽车股的跌幅远远大于大盘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在本报所做的调查中,大多数读者认为,油价上涨会推迟自己的购车。  

马电混合动力车 

  俗话说,凡事皆有两面,油价的持续上涨对汽车行业也不全是坏事,将反而推动汽油、柴油车的替代如氢动车、电动车等加速商业化。目前,氢动车和电动车的技术正不断成熟,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和汽油车相比的成本过高,但油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具有节能环保效益的氢动车、电动车也就显得不再昂贵,反而可能会促进上述车型的普及,最终使汽油车永无翻身之地,从而将高昂的油价打回原形,也许在那时,汽车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 

  “高昂的油价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也可能是个机会,在汽油车的时代,中国汽车失去后来居上的机会,中国应该抓住电动车的机会”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称,“比亚迪2025年拿全球汽车第一。”他的是依据高昂的油价将促进电动车的普及,这就是商机。 

fcx混合动力车 

本土车企机不可失 

  通常来说,“凡夫俗子”们最大的特征是事情不到逼急了不会去做,像我,很多时候文章不到临近截稿期是不会有写作灵感的。当然,这样的处事态度恰恰是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大师最为不爽的。但是,我一直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够紧张,够忙碌的,只要不妨碍工作、生活,为何不让自己悠着点? 

fcx混合动力车 

  然而,作为个人可以让自己悠着点,但“肩负重大责任”的大企业就不同了,他们不但不能过得悠着点,反而要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因为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感,被淘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现在的本土汽车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的阶段上,虽然他们一直很努力,不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但很可惜,他们“付出的”远比“该得到的”要多得多,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卡宴混合动力车 

  问题出在前瞻性上,本土汽车企业没有想太多“如”的事情。其实,“未雨绸缪”才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重要手段。举个例子,去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加上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接轨,国内用车成本全面攀升,环保意识空前高涨,这原本应该是本土汽车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的“根”本就在小排量车型,不过,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如油价升到每桶100美元”时市场会变成怎样,结果导致当百姓们需要好的小排量车型时,本土汽车企业却一窝蜂地往高端发展,造更大、更贵的车型。 

  或许,中国的产业结构太过“宠溺”本土的汽车企业了,好多次的“油价上涨”、“钢材上涨”都替他们承担了、消化了,让他们可以不用想太多“如”的因素,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恐怕,本土汽车企业从没想过“如油价200美元”,该怎么去应对。 

  石油越用越少,油价突破“110”还远不是终点,不出意外,接下去会继续突破120、130……乃至200,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是早晚问题。中国并非产油大国,能源利用率也远低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要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只能用“人力成本”去弥补,而人力成本恰恰是本土汽车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如果这一优势不复存在,本土汽车企业又该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