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油价调整一览表_历次油价调整一览表图
1.急!!! 次贷危机为什么引发全球资本震荡
2.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3.油价下跌对于石油股来说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4.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0 年11 月,1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3、1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0 年至19 年的10 年中,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3-1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3 年到1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3 年和1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8 年和1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3 年-1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来支持经济扩张。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银行甚至不知道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改弦易辙,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干预。
首先,里根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急!!! 次贷危机为什么引发全球资本震荡
油价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根据国际油价行情来确定的。
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最主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改委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1。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2。 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将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3。 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第二阶段: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号)》:1。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油、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2。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3。完善价格调控程序。
第三阶段: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主要内容:1。设定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2。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3。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4。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
总得来说,我国现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主要挂靠三个国际油种: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用这三地原油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布伦特:迪拜:米纳斯=4:3:3。成品油的定价以原油成本定价为基准,再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运费、炼油厂的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即国家发改委规定最高的零售限价,各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同时国家设置了调控的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成品油的调价周期为十个工作日,即一般两周调整一次。但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则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
虽然已经历次改革,但是现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成品油定价、调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目前成品油调价依据为国际原油变化率。虽然多数时间两者保持较强同步性,但前者受供需的影响更大,后者对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形势等更为敏感。若后期能够将我国的成本加成方法发展成为市场定价法,则能细致的反映市场情况。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仍在不断深化,进一步渗透到与房贷相关的美国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的风险在加大,由次贷导致的危机有可能进一步迅速蔓延全球。危机失控的后果将十分严重,不仅美国金融危机到了更危险的阶段,而且对全球范围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因此,从更深层次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现象的形成和实质以及近期影响、防范金融风险依然很有必要。
自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7月,美国资产价格泡沫依次破灭,许多持有次级房贷的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金融产品的风险及流动性短缺进一步扩散,并引发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到2008年7月,历时近一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度似乎出现缓解迹象,甚至有些国际金融机构和学者乐观地估计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实际上今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业持续低迷、房价继续下跌,在恐慌情绪下许多美国银行业股票被抛售,银行挤兑现象不断增多。从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看,房地产价格仍有下跌的空间(有关机构预计美国房价还将有近10%的下跌空间),弥漫在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没有消除。由此可见,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仍在不断深化,进一步渗透到与房贷相关的美国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的风险在加大,由次贷导致的危机有可能进一步迅速蔓延全球。危机失控的后果将十分严重,不仅美国金融危机到了更危险的阶段,而且对全球范围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因此,从更深层次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现象的形成和实质以及近期影响、防范金融风险依然很有必要。
一、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的现状
2008年7月以来,先是美国著名房贷银行印地麦克银行因客户大量取款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倒闭(6月底该银行出现支付危机至7月初倒闭的11天时间内,客户提走了约13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年破产的美国大陆伊诺伊国民银行。紧接着,由美国支持的两大按揭信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抛售,股价一周内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内市值损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两家小银行--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宣布破产。至此,今年以来受次贷危机恶化影响美国已有3家银行倒闭。目前,美国许多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或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或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美国花旗与美联银行等大银行今年以来也严重亏损。据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花旗与美联银行亏损额分别达到25亿美元(比预期的要少)和88.6亿美元。在美国万家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中,今年第二季度就有近100家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美国的房屋按揭市场规模高达6.5万亿美元,比美国国债市场要大。目前,次级按揭占房屋按揭市场总规模的12.6%。在次贷风波中,专门放贷给高风险借款者的美国机构一直在违约案上升和按揭者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问题上一筹莫展。而美国次贷危机向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渗透,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已超出了次贷的领域,正不断向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扩散,美国新一轮次贷危机可能是美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前奏”,次贷危机将有可能逐渐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动荡。
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被打包成标准化的债券出售给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者(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一些国家的央行以及主权基金等金融机构),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迅速膨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化和波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金融领域带来巨大变化,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扩展到美国之外有关国家和国际市场,引起全球各主要市场的震荡,股票市场反应更为强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与次贷危机相关的损失已超过2万亿美元,潜在的损失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美国GDP的20%以上。尽管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和市场利率上升,但暴露出的是机构降低信贷标准、忽视风险管理、借款人过度借贷以及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由于类似的问题在其他信贷市场也始终存在,因此次贷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其他信贷市场问题的担忧,造成更多的恐慌。今年以来美国许多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的种种困境,反映了美国金融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隐患,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酿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从当前美国的金融状况看,尽管美国向市场大量注资,并对有关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给予特别融资等救急措施,加之降息预期的存在,暂时也许会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及防止可能出现的全面性金融危机,但由于目前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的压力仍然存在,市场上悲观气氛浓厚,受次贷危机深化影响导致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各种危机隐患仍难以排除。再加上国际油粮价格仍相对高企,由此引发的通膨压力使美国在联邦基准利率上进退两难。由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目前已降到2%,继续降息刺激经济的空间已极为有限。因此,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使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带来的进一步影响能否缓解,在未来的几个月内依然前景未卜,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可以断言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见底。
近期美国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释放,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在不断深化,冲击力仍在持续,美国再次面临着金融领域的风险和经济的衰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与美国历次的经济大萧条较为相似。这反映在银行及金融机构因次贷的巨额损失及房地价格大幅下滑导致违约金额剧增,致使相关金融机构遭受严重损失,并造成经济的持续下滑。同时,国际粮食与原油价格高企形成的通膨压力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能力及企业投资意愿,加剧了经济的衰退,使美国面临着经济与金融的双重考验。
二、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次级房贷危机是典型的鼓励居民购房,金融机构又将房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的流动性短缺的金融领域危机。但从美国目前的次贷危机看,表象是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而形成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最终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其实质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释放到金融领域的严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向全球扩散以来,其主要焦点集中在更深刻的国际金融市场问题上,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失衡,甚至国际金融体系变化带来的失衡等。国际金融市场失衡的概念较为复杂,其中包含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如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及由此带来的货币和汇率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贸易失衡和通胀等全球经济问题。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失衡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并扩散至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宏观领域。其根本原因是美国赤字增长和全球贸易不平衡,以及美元贬值、利率差别和投资资金无序流动。无疑,全球金融失衡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使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十分明显的特征,即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房地产行业和矿产、能源等行业的实体经济领域。由于全球流动性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甚至是疯狂的程度,不仅导致了国际金融领域严重失衡,也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积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出现的危机首先从次贷危机反映出来。由于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失衡十分严重,不仅次贷危机难以在短期内缓解,还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金融领域的全面危机。
由于近年来经济和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中,西方发达国家总是以此为口实将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归咎于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但目前国际金融领域的失衡、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和通胀的症结并非如此。从国际金融体系看,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失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差别上,导致全球流动性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部分投资资金,另一方面经济和需求的增长也在不断消化“热钱”的流入,即使存在着泡沫也是经济和需求增长过程中的泡沫,而不会引发全球性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同时,全球投资资金流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弥补了这些国家资金的短缺,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于国际金融领域的平衡,缓解了发达国家长期流动性过剩出现的局面。而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出现的资金过度流动,不是反映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或贸易失衡这些宏观层面上,而是反映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领域之间的失衡。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其在发达国家的蔓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发达国家内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领域间的失衡最为严重,所以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冲击的是西方经济体,而不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因此,显而易见全球范围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不是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有一定的关联,也不应反映在资产价格泡沫的金融领域。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角度看,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实体经济行业出现了过快增长,全球流动性资金过度流入实体经济,使国际金融领域失衡现象进一步恶化,国际资金流动更加无序。同时,美国房产业高速过快发展推动房产价格过快上涨,拉动了与此相关的房贷行业和次贷证券市场的发展,房贷行业和次贷证券市场的膨胀又使金融经济领域筹借到的资金加速投入房产建筑业,这种逐步升级的循环投资方式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最终必然崩溃。与此同时,美国房贷行业和次贷证券市场的膨胀使许多国家和金融机构卷入其中,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也必然在全球蔓延,美国次贷危机向亚洲的蔓延,与其说是扩散还不如说是转嫁危机。
另外,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矿产、能源等行业的实体经济领域的过度投资以及在农产品补贴等问题上的做法,为全球通胀埋下了“伏笔”,并为矿产品、石油和粮食期货市场上的大肆投机提供了刺激因素。此外,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失衡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次贷危机带来的美国资产泡沫崩溃和美元贬值在国际货币市场进一步演变为货币政策和汇率等领域的问题,使国际金融失衡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有人预言如果出现新一轮经济危机将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
三、美国次贷危机更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风波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需要对次贷危机的延伸进行新的认识并高度重视。由于目前美国房价暴跌引发的次贷危机仍在不断加深,不仅使有关从事次贷的银行危机四伏,而且正逐渐渗入从事次贷以外的住房抵押行业。再加上市场恐慌因素导致投资者从房地产市场抽逃资金,加剧了流动性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大量释放引发的次贷危机有可能向住房抵押继续延伸,演变成更为广泛的金融危机,从而加大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动荡并向全球扩散风险。
从全球范围看,本轮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许多地区金融市场造成的巨大影响,可能严重削弱投资者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消除对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恢复的期望,加剧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加重资本市场的恐慌气氛,一有任何风吹草动不可避免导致市场动荡加剧。据统计,目前外国投资者总计持有22%左右已发行的美国机构长期债券,规模约1.4万亿美元,其中不乏与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有关的债券,中国和日本是此类债券的最大的投资者(其中中国约占外汇储备的38%,日本约占24%)。如果美国为进一步缓解次贷危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美元贬值“风潮”,从而直接使许多持有巨额美元债券的银行与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一旦这类债券缩水,中国和日本将首当其冲。从日本的情况看,日本持有的美国机构债券最多的是私有公司和商业银行债券。近年来由于日本企业需求持续低迷而客户存款却继续增长,日本银行一直在大举投资机构证券等海外债券,美国机构债券被认为既安全可靠又能提供高收益率。美国机构债券成为日本私有公司和商业银行主要的投资渠道,因此日本私有公司和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有可能直接导致日本金融市场的动荡。而日本的一贯做法是一旦国内出现金融动荡便从海外抽调资金稳定国内市场,变相向海外其他金融市场转嫁国内出现的危机,此举对亚洲地区影响最为广泛。我国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我国所持的美国机构债券大部分都是以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的,在美国新一轮次贷危机的冲击中我国也未能幸免(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我国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达到3760亿美元)。另外,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不仅导致全贷市场进一步紧缩,同时也波及到股市地产板块。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震动了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危机将进一步扩大及美国经济将受到进一步负面影响而纷纷抛股,拉低了与房地产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类股票。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球50个主要股市的总市值急剧减少至不足53万亿美元,市值与去年高峰时期相比至少蒸发了10万亿美元,平均跌幅超过了17%。其中股市上房地产类股票多次出现集体跳水,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全球房地产类股票跌幅多则50%以上,少则也在10%以上,在全球各地股市房地产类股票跌幅最大。
当然,尽管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并不突出,但间接的影响不可避免。首先,美国新一轮次贷危机意味着外部金融环境更加不确定,特别是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债券投资者不愿承担次贷危机带来的更多风险,必然要转嫁危机。其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再加上未来我国市场增值预期十分明显,我国就成了次贷危机的“避风港”。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目前国际“热钱”不但没有撤出中国的迹象,而且还在不断涌入。尽管大量资金流入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资金十分充裕,但由于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和房地产行业的“热钱”大部分是投机性质的,在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上会在一个合理的估值区域伺机而动甚至兴风作浪,加大了国内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另外,投机性“热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热钱“的载体既多样化又很难监测,其规模和走向难以判断,增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管理难度也就进一步加大。虽然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关联度不是太强,但毕竟有一定的牵连,其中包括:
(一)由于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涉足美国抵押债券,因而损失较大,金融领域面临着重大风险。据美国官方统计,到2008年5月底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机构债券高达4333亿美元。如果美国经济得不到有效改善,抵押债券资产市场的估价值继续下降,不仅全球经济将陷入严重的危机和资产变量的重估,我国金融机构也将面临着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安全面临着威胁。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大部分是美元单位,如果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深化,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外汇资产的实际价值将大幅缩水,承担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深化影响带来的巨大风险。
(三)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下降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的可能以及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增大,短期内美元弱势将难以改变,人民币在美元贬值的驱使下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美国贷危机继续的深化和美元的不断贬值,将降低美国居民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从而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使我国部分出口企业的生存条件恶化。
(四)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受美元贬值影响。以美元单位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如粮食、原油和黄金等的价格有可能将进一步上扬,全球性通胀将继续恶化。通胀风险加大将导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加深。
(五)股市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加大。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市场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前景预期悲观,将有可能导致美国乃至全球股市持续低迷,包括中国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风险将不断增大。如果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演化,可能会使一些投资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境外机构撤回资金,我国资本市场和股市将承受更大的风险。
另外,从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看,美国的次级市场仅仅是市场的一个部分,而且主体是多元化的,即使这些金融机构破产,国有资产的损失也不会太大。但我国则不同,许多地方都把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土地转让收入和相关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再加上一些地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对高房价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时,我国市场的房贷基本上都是由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即使是其他商业银行,也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资产,因此房地产出现的泡沫也就是国有资产的泡沫。尽管目前美国次级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和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并不等于类似美国次级危机的隐患不存在,需要加大风险评估力度。美国次级危机的爆发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对其认识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现象。
四、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全球范围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市多次下泻,国际货币市场持续震荡不定,金融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一些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或出现巨额亏损或倒闭。美国又是注资又是减息和减税以救市,但仍无济于事。所有迹象显示,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引发了金融领域的危机,受此影响全球也正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危机。为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范围的调整势在必行。
美国次贷危机反映的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及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失衡的现象。长达10多年的实体经济过热推高了能源和粮食价格,最终难以承受的通胀压力必然要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次贷危机的表象是美国房贷行业和次贷证券市场的泡沫,但缓解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最终需要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失衡进行调整,是全球范围的调整,调整过程也将是漫长和带有许多不确定性的。从深层次看,次贷危机和资产价格泡沫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两大领域之间的失衡,与经济结构的失衡有很大的区别。经济结构的失衡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而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失衡的则是两大经济间的调整。这在短期内难实现相对平衡。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经济失衡更主要的成分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具有全球化的多种因素。
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显现,全球经济结构面临着新一轮全面调整,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内部的调整。由于发达国家之间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失衡异常严重,使长期把持国际金融领域主导地位的美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裂痕不可弥合,分歧难以消除。因此调整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调整。这与其说是调整不如说是博弈,实际上是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过程。美国的主导地位会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由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失衡所导致的价格泡沫和次贷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通胀、市场信心低迷和恐慌、贸易平衡、扭曲的能源和粮食价格以及期货市场投机猖獗等问题,最终需要全球范围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重新实现均衡之后才会彻底解决。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不仅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而且引发新一轮次贷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还在继续向全球扩散。即使次贷危机不再恶化或有所缓解,但滞后的影响也会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仍面临着的困境,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受其影响,美国经济仍面临金融市场动荡等诸多困难,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无疑将拖累全球经济。美国经济是当今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引擎。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的对外投资主体。这两方面都能够推动和拉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如果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并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将恶化美国的消费市场,使世界各地区的商品在美国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在投资领域等方面,如果美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将影响到全球金融领域的稳定。因此,由于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和影响仍存在着极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受高油价、高粮价、美元贬值和资产泡沫崩溃等因素影响,通胀在下半年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减缓已成为定局,全球经济也将进入一个全面调整时期。
油价下跌对于石油股来说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石油价格的标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程序。随着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石油标价方法。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是指以沙特阿拉伯的轻油为基准的标准原油价格,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行为进行抗争的结果。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上,OPEC都会公布标准原油价格作为当时统一的官价。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种原油计算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现货市场价格:现货交易是传统的货物买卖方式,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签订货物买卖合同达成交易。现货市场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对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期货交易价格:买卖双方通过在期货公开竞价,对未来特定月份的“石油标准合约”达成的成交价格称为石油期货价。
以货易货价格:有些国家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换其想要的物资。用这种方式时,其原油价格虽然是按照OPEC官方价格计算,但由于所换物资的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所以实际上以货易货的油价往往低于官方价格,因而这是在市场疲软情况下一种更加隐蔽的价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换取专门规定的货物或服务,此外,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回购交易等多种形式。
净回值价格,又称为倒算净价格。一般来说净回值是以消费市场上成品油的现货价乘以各自的收益率为基数,扣除运费、炼油厂的加工费及炼油商的利润后,计算出的原油离岸价。这种定价体系的实质,是把价格下降风险全部转移到原油销售一边,从而保证炼油商的利益,因而适合于原油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
2022年邯郸89号汽油的价格是多少邯郸95号汽油油价
油价的大跌是好事还是坏事,认为是好事,因为油价的上涨对于我们经济的成本压力是较大的。对于股市来说油价下跌影响了煤炭板块,但是整个经济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油价暴跌不仅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恢复性发展,而且还会对股市形成中长期的利好。
一直以来,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基本会对中国股市带来深刻性的影响。从历次表现来看,油价与股市之间更多呈现出一种负相关性。即油价大幅上涨,股市下跌的概率就偏大;相反,油价大幅下降,则股市有望走出逐步回升的走势。
89号汽油的价格:
每升价格:8.35元
每吨价格:11190元
拓展信息:
89号汽油,是指它含有89%抗爆震能力强的“异辛烷”。于是辛烷值的高低就成了汽油发动机对抗爆震能力高低的指标。如果用89号汽油,当然不容易产生爆震。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我国高辛烷值不足,结合我国炼油工业的实际,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车用汽油》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起草修订,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7930—1999,GB17930—2006和GB17930—2011。本次修订既考虑了国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要求,也考虑了车用汽油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的现状,以及油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和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需求,主要指标与欧洲现行标准水平相当,满足了国内第五阶段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